《廣宋遺民錄》序文言文閱讀題
1. 廣宋遺民錄序 翻譯
子曰:“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1]?”古之人學(xué)焉而有所得,未嘗不求同志之人。而況當(dāng)滄海橫流[2],風(fēng)雨如晦之日乎[3]?于此之時,其隨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而亦豈列一二少知自好之士,然且改行于中道[4],而失身于暮年。于是士之求其友也益難。而或一方不可得,則求之?dāng)?shù)千里之外;令之不可得,則慨想于千載以上之人。茍有一言一行之有合于吾者,從而追幕之,思為之傳其姓氏而筆之書。嗚呼,其心良亦苦矣!
吳江朱君明德[5],與仆同郡人,相去不過百余里,而未嘗一面。今朱君之年六十有二矣,而仆又過之五齡,一在寒江荒草之濱,一在絕障重關(guān)之外[6],而皆患乎無朋。朱君乃采輯舊聞,得程克勤所為《宋遺民錄》而廣之[7],至四百余人,以書來問序于余,殆所謂一方不得其人,而求之?dāng)?shù)千里之外者也,其于宋之遺民,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盡舉而筆之書,所謂今人不可得,而慨想于千載以上之人者也。
余既尠聞[8],且耄矣[9],不能為之訂正,然而竊有疑焉:自生民以來,所尊莫如孔子,而《論語》、《禮記》皆出于孔氏之傳,然而互鄉(xiāng)之童子,不保其往也[10];伯高之赴,所知而已[11];孟懿子、葉公之徒,問答而已[12];食于少施氏而飽,取其一節(jié)而已[13]。今諸系姓氏于一二名人之集者,豈無一日之交而不終其節(jié)者乎!或邂逅相遇而道不同者乎?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然而朱君猶且眷眷于諸人,而并號之為遺民,夫亦以求友之難而托思于此歟?莊生有言:“子不聞越之流人乎?去國數(shù)日,見其所知而喜;去國旬月,見所嘗見于國中者喜;及期年也,見似人者而喜矣[14]。”余嘗游覽于山之東西、河之南北二十余年,而其人益以不似。及問之大江以南,昔時所稱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換骨,學(xué)為不似之人;而朱君乃為此書,以存人類于天下,若朱君者,將不得為遺民矣乎?因書以答之。吾老矣,將以訓(xùn)后之人,冀人道之猶未絕也。
注釋:
[1]“子曰”三句:子,指孔子。語見《論語·學(xué)而》。[2]滄海橫流:大海之水到處泛濫,喻社會動蕩不安。《谷梁傳序》:“孔子睹滄海之橫流,乃喟然而嘆:‘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3]風(fēng)雨如晦:喻暗無天日的時代。語見《詩經(jīng)·鄭風(fēng)·風(fēng)雨》。[4]改行于中道:指中途變節(jié)。[5]吳江:今江蘇吳江縣。朱明德:字不遠(yuǎn),少時,治經(jīng)義之學(xué)。明亡后隱居,作《廣東遺民錄》以見志。[6]絕障重關(guān):指邊遠(yuǎn)險(xiǎn)阻地區(qū)。時顧炎武居住在陜西省華陰縣友人王宏撰山齋。[7]程克勤:即程敏政,字克勤,安徽休寧人。明成化進(jìn)士。孝宗時官至禮部右侍郎。著有《新安文獻(xiàn)志》、《宋遺民錄》、《篁墩集》及《明文衡》等。《宋遺民錄》:十五卷。主要記錄南宋遺民王炎午、謝翱等十一人的事跡和遺文,以及后人追挽的詩文。[8]尠聞:寡聞。尠,同“鮮”。[9]耄(mào)年紀(jì)很大。《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10]“然而”二句:《論語·述而》:“互鄉(xiāng)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jìn)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jìn),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互鄉(xiāng),地名。意謂孔子見互鄉(xiāng)童子,只是贊許他當(dāng)時的上進(jìn)心,而不去計(jì)較他的過去。[11]“伯高之赴”二句:《禮記·檀弓上》:“伯高死于衛(wèi),赴于孔子。孔子曰:‘吾惡乎哭諸?兄弟,吾哭諸廟;父之友,吾哭諸廟門之外;師,吾哭諸寢;朋友,吾哭諸寢門之外;所知,吾哭諸野。于野則已疏,于寢則已重。’”赴,即“訃”。句謂孔子只是與伯高相識。[12]“孟懿子”二句:孟懿子,姓仲孫,名何忌,謚懿。《論語· 為政》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葉公:沈諸梁,字子高,葉縣尹。《論語·子路》載:“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yuǎn)者來。’”[13]“食于少施氏”二句:《禮記·雜記下》:“孔子曰:‘吾食于少施氏而飽,少施氏食我以禮。’”一節(jié),指“食我以禮”。[14]“莊生有言”八句:莊生,指莊周。引文見《莊子·徐無鬼》。似人:指似鄉(xiāng)里人。
本篇選自《顧亭林詩文集·亭林文集》卷二。明代程敏政著有《宋遺民錄》一書,朱明德又從而擴(kuò)充為《廣宋遺民錄》,并請顧炎武為序。時在清康熙十八年(1679),顧炎武六十七歲。文中借為宋代遺民錄作序的機(jī)會,巧妙地借題發(fā)揮,一面感嘆堅(jiān)持民族氣節(jié)的知音難得,一面又對遺民中的變節(jié)分子作了辛辣的嘲諷。文章寫得委婉含蓄,在字里行間透露出一股憤激之情,寄托了作者無窮的感慨。
2. 急求 廣宋遺民錄序 翻譯
一、譯文孔子說:“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yuǎn)方來訪,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古人學(xué)習(xí)如有所心得,未曾不尋求相同志氣的人,何況在社會物欲橫流,風(fēng)雨如晦的時候啊!在這時候,那些隨世道變化而(向新朝)成就功名的人本來不值得稱道,然而怎會沒有一兩位略微知道潔身自愛的士人,但是(他們)又在中途改變了德行,在晚年喪失了氣節(jié)。
因此士人找到朋友就更難了。有時一處得不到合適的人,那就在幾千里之外尋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感慨想象依托于千年以上的人。
如果有言行完全適合自己心意的人,就追隨仰慕他,考慮替他樹碑立傳。唉!其用心也是良苦的啊!吳江朱先生明德,跟我同鄉(xiāng),相距不過百余里,但沒有見過一面。
如今朱先生年齡六十二歲了,而我又大他五歲,一個人在寒江荒草之濱,一個人在絕障重關(guān)之外,都憂慮沒有朋友。朱先生于是采輯舊聞,得到程克勤的《宋遺民錄》并充實(shí)了它,以至到四百多人。
拿書來向我索序,大概就是所謂一處得不到合適的人,那就從幾千里之外尋求吧。他對宋時遺民,(如果)有言行或姓氏留在一二本名人文集的人,全部列舉并寫在書中,大概就是所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去感慨想象于千年以上的人吧。
我既缺少學(xué)識,又年老體邁,不能替他訂正。雖然如此,但是私下存有疑問。
現(xiàn)在少數(shù)在一二本名人文集中留下姓名的人,難道沒有只是短時相識而不能使節(jié)操保全不變的人嗎?或者偶然遇見但并不志同道合的人嗎?所以那樣的人未必都值得記述啊。雖然如此,但朱先生對于這些人尚且戀戀不舍,都稱他們作遺民,這也是因?yàn)榍笥押茈y因而在這上面寄托懷想嗎?莊子有話:“你沒聽說過越國被流放的人嗎?離開本土幾天,見到他所了解的人就高興;離開本土十天一個月,見到本國人就高興;到一周年后,見到像人的人就高興。”
我曾經(jīng)游覽太行山以東以西地方、黃河以南以北地方二十多年,而那些人越發(fā)不像人樣了。等問到大江以南,過去人們所稱道的某些(有志反清的明代遺民)偉大壯士,卻也改變裝束和品質(zhì),喪失氣節(jié),學(xué)作沒有人性的人了。
而朱先生卻寫了這樣的書,以便在天地間保存人的節(jié)操。像朱先生這樣的人,將不會成為遺民了吧?(意思是朱君與那些歸順清朝的遺民不同)于是寫這篇序來答復(fù)朱君。
我老了,希望能教導(dǎo)后輩人,希望敦品行、重節(jié)義的為人之道還不至于滅絕啊。二、原文子曰:“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古之人學(xué)焉而有所得,未嘗不求同志之人。
而況當(dāng)滄海橫流,風(fēng)雨如晦之日乎?于此之時,其隨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而亦豈列一二少知自好之士,然且改行于中道,而失身于暮年。于是士之求其友也益難。
而或一方不可得,則求之?dāng)?shù)千里之外;令之不可得,則慨想于千載以上之人。茍有一言一行之有合于吾者,從而追幕之,思為之傳其姓氏而筆之書。
嗚呼,其心良亦苦矣!吳江朱君明德,與仆同郡人,相去不過百余里,而未嘗一面。今朱君之年六十有二矣,而仆又過之五齡,一在寒江荒草之濱,一在絕障重關(guān)之外,而皆患乎無朋。
朱君乃采輯舊聞,得程克勤所為《宋遺民錄》而廣之,至四百余人,以書來問序于余,殆所謂一方不得其人,而求之?dāng)?shù)千里之外者也,其于宋之遺民,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盡舉而筆之書,所謂今人不可得,而慨想于千載以上之人者也。余既尠聞,且耄矣,不能為之訂正,然而竊有疑焉:自生民以來,所尊莫如孔子,而《論語》、《禮記》皆出于孔氏之傳,然而互鄉(xiāng)之童子,不保其往也;伯高之赴,所知而已;孟懿子、葉公之徒,問答而已;食于少施氏而飽,取其一節(jié)而已。
今諸系姓氏于一二名人之集者,豈無一日之交而不終其節(jié)者乎!或邂逅相遇而道不同者乎?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然而朱君猶且眷眷于諸人,而并號之為遺民,夫亦以求友之難而托思于此歟?莊生有言:“子不聞越之流人乎?去國數(shù)日,見其所知而喜;去國旬月,見所嘗見于國中者喜;及期年也,見似人者而喜矣。”
余嘗游覽于山之東西、河之南北二十余年,而其人益以不似。及問之大江以南,昔時所稱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換骨,學(xué)為不似之人;而朱君乃為此書,以存人類于天下,若朱君者,將不得為遺民矣乎?因書以答之。
吾老矣,將以訓(xùn)后之人,冀人道之猶未絕也。三、出處《顧亭林詩文集·亭林文集》《廣宋遺民錄》擴(kuò)展資料一、創(chuàng)作背景《廣宋遺民錄》序,該篇選自《顧亭林詩文集·亭林文集》卷二。
明代程敏政著有《宋遺民錄》一書,朱明德又從而擴(kuò)充為《廣宋遺民錄》,并請顧炎武為序。時在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顧炎武六十七歲。
二、作品賞析文中借為宋代遺民錄作序的機(jī)會,巧妙地借題發(fā)揮,一面感嘆堅(jiān)持民族氣節(jié)的知音難得,一面又對遺民中的變節(jié)分子作了辛辣的嘲諷。文章寫得委婉含蓄,在字里行間透露出一股憤激之情,寄托了作者無窮的感慨。
三、作者簡介顧炎武(1613- 1682)漢族,蘇州府昆山縣(今江蘇昆山)人,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
尊稱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xué)家、語言學(xué)家。
曾參加抗清斗爭,后來致力于學(xué)術(shù)研究。晚年側(cè)重經(jīng)學(xué)的考證。
3. 急求 廣宋遺民錄序 翻譯
孔子說:“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yuǎn)方來訪,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古人學(xué)習(xí)如有所心得,未曾不尋求相同志氣的人,何況在社會物欲橫流,風(fēng)雨如晦的時候啊!在這時候,那些隨世道變化而(向新朝)成就功名的人本來不值得稱道,然而怎會沒有一兩位略微知道潔身自愛的士人,但是(他們)又在中途改變了德行,在晚年喪失了氣節(jié)。
因此士人找到朋友就更難了。有時一處得不到合適的人,那就在幾千里之外尋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感慨想象依托于千年以上的人。
如果有言行完全適合自己心意的人,就追隨仰慕他,考慮替他樹碑立傳。唉!其用心也是良苦的啊! 吳江朱先生明德,跟我同鄉(xiāng),相距不過百余里,但沒有見過一面。
如今朱先生年齡六十二歲了,而我又大他五歲,一個人在寒江荒草之濱,一個人在絕障重關(guān)之外,都憂慮沒有朋友。朱先生于是采輯舊聞,得到程克勤的《宋遺民錄》并充實(shí)了它,以至到四百多人。
拿書來向我索序,大概就是所謂一處得不到合適的人,那就從幾千里之外尋求吧。他對宋時遺民,(如果)有言行或姓氏留在一二本名人文集的人,全部列舉并寫在書中,大概就是所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去感慨想象于千年以上的人吧。
我既缺少學(xué)識,又年老體邁,不能替他訂正。雖然如此,但是私下存有疑問。
現(xiàn)在少數(shù)在一二本名人文集中留下姓名的人,難道沒有只是短時相識而不能使節(jié)操保全不變的人嗎?或者偶然遇見但并不志同道合的人嗎?所以那樣的人未必都值得記述啊。雖然如此,但朱先生對于這些人尚且戀戀不舍,都稱他們作遺民,這也是因?yàn)榍笥押茈y因而在這上面寄托懷想嗎?莊子有話:“你沒聽說過越國被流放的人嗎?離開本土幾天,見到他所了解的人就高興;離開本土十天一個月,見到本國人就高興;到一周年后,見到像人的人就高興。”
我曾經(jīng)游覽太行山以東以西地方、黃河以南以北地方二十多年,而那些人越發(fā)不像人樣了。等問到大江以南,過去人們所稱道的某些(有志反清的明代遺民)偉大壯士,卻也改變裝束和品質(zhì),喪失氣節(jié),學(xué)作沒有人性的人了。
而朱先生卻寫了這樣的書,以便在天地間保存人的節(jié)操。像朱先生這樣的人,將不會成為遺民了吧?(意思是朱君與那些歸順清朝的遺民不同)于是寫這篇序來答復(fù)朱君。
我老了,希望能教導(dǎo)后輩人,希望敦品行、重節(jié)義的為人之道還不至于滅絕啊。
《廣宋遺民錄》序文言文閱讀題
朱君乃采輯舊聞,得程克勤所為《宋遺民錄》而廣之[7],至四百余人,以書來問序于余,殆所謂一方不得其人,而求之?dāng)?shù)千里之外者也,其于宋之遺民,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盡舉而筆之書,所謂今人不可得,而慨想于千載以上之人者也。 余既尠聞[8],且耄矣[9],不能為之訂正,然而竊有疑焉...
《廣宋遺民錄》序作品注釋
孔子在少施氏家的用餐經(jīng)歷,體現(xiàn)了他的禮儀觀念。最后引用的莊子言論,借鄉(xiāng)人之言,寓含了對人生態(tài)度的深刻見解。這些內(nèi)容都在《廣宋遺民錄》中得到了體現(xiàn),記錄了作者對歷史人物的敬仰和對社會變遷的沉思。
《廣宋遺民錄》序作品賞析
在清代康熙十八年,即1679年,歷史學(xué)者顧炎武,時年六十七歲,為程敏政的《宋遺民錄》和朱明德擴(kuò)充的《廣宋遺民錄》撰寫了序言。這兩部作品在《顧亭林詩文集·亭林文集》卷二中得以收錄。序文是一篇深具含義的散文,顧炎武借此機(jī)會,以序文為載體,展現(xiàn)了他的獨(dú)特見解和情感。在序言中,他表達(dá)了對堅(jiān)守民...
《廣宋遺民錄》序作品原文
朱君已年屆六十有二,我比他年長五歲,各自身處偏遠(yuǎn)之地,都感嘆缺少朋友。朱君收集整理了程克勤的《宋遺民錄》,并加以擴(kuò)充,收錄了四百多位遺民的事跡,向我求序,這正是他在尋找不到當(dāng)代人的情況下,遠(yuǎn)尋歷史人物的例子。他收錄的遺民,即使只在一二名人的著作中留下只言片語,也都記錄在案,...
《廣宋遺民錄》序作者簡介
廣宋遺民錄的序言中,作者顧炎武,本名絳,字忠清,出生于1613年,逝于1682年,漢族,籍貫蘇州府昆山縣(今江蘇昆山)。改名炎武后,字寧人,自號蔣山傭,尊稱亭林先生。他是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史學(xué)家和語言學(xué)家。在明亡之后,顧炎武積極參與抗清斗爭,之后轉(zhuǎn)向?qū)W術(shù)研究,尤其在...
求《中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選》 電子書
2、顧炎武: 廣宋遺民錄序,與友人論學(xué)書,廉恥 3、侯方域; 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 , 李姬傳 4、王夫之: 桑維翰論 5、姜宸英:奇零草序 6、唐甄: 大命 ,室語 7、鄭日奎:游釣臺紀(jì) 8、邵長衡: 閻典史傳 9、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獄中雜記 10、鄭板橋:范縣署...
吳偉業(yè)詩史的文化背景論文
談遷于順治十一年致書,期望吳偉業(yè)能據(jù)其聞見,將易代之際的人物行跡綴輯成帙,“如陳同父之《中興遺傳》、程篁墩之《宋遺民錄》,則袞開幽籍,光回蠹簡”(見《北游錄·紀(jì)文》之《上吳駿公太史書》之二);摯友彭燕又也曾贈詩于他,以修史期之@。這一切因素?zé)o疑極大地激發(fā)了他的史官意識,使他在存史方面有所...
中國歷代散文選的目錄
陶庵夢憶序西湖七月半五人墓碑記劉中山集題詞寓山注序李龍眠畫羅漢記核舟記奇零草序獄中上母書清九牛壩觀觝戲記原君生員論廣宋遺民錄序與友人論學(xué)書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李姬傳論梁元帝讀書盲者說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梅花嶺記黃生借書說為學(xué)一首示子侄登泰山記經(jīng)舊苑...
張千載高誼文言文翻譯
張千載高誼文言文翻譯1、原文張千載高誼千載字毅甫,廬陵人,文山友也①。文山貴顯,屢以官辟②,皆不就。文山自廣還,至吉州城下。千載來見曰:“丞相赴北,某亦往。”遂寓于文山囚所側(cè)近,日以美食奉之。凡留燕三年,潛③造一櫝,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后,火其尸,拾骨置囊。南歸,...
盱眙的名人
1、陳嬰: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之一,起兵反秦,后與項(xiàng)梁、項(xiàng)羽會合,擁立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為懷王并受任上柱國、封五縣;西漢時,追隨項(xiàng)羽征戰(zhàn)的武涉,受項(xiàng)羽指派勸韓信棄漢投楚,雖未果,但深得項(xiàng)羽贊賞。2、朱元璋:少年家貧,曾入皇覺寺為僧,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爆發(fā)后,投入郭子興所部紅巾軍。
相關(guān)評說:
丹陽市密封: ______ 1. 關(guān)于視聽結(jié)合的詩句是 2. 關(guān)于視聽的詩句 關(guān)于視聽結(jié)合的詩句是 1. 有關(guān)視聽結(jié)合的詩詞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暝》...
丹陽市密封: ______[答案] (1)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shí)詞含義的能力.理解詞語的含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能結(jié)合具體語境來準(zhǔn)確辨析即可. ①句意為:等到王叔文、韋執(zhí)誼掌權(quán)后.及:到,等到; ②句意為:閱覽的人都為之...
丹陽市密封: ______ 江乙背地里詆毀昭奚恤,對楚王說:“有個人認(rèn)為自己的狗會辯是非善惡,而非常喜歡它.有一次,這條狗掉下井后,鄰居發(fā)現(xiàn)了滿身是水的狗,想進(jìn)他家里告訴他.但是狗討厭他告訴主人這件事,就在門口...
丹陽市密封: ______ 【甲】余幼時即嗜學(xué).家貧,無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jì)日以還.天大寒,觀冰堅(jiān),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了,不敢銷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丹陽市密封: ______[答案] 1.把文中劃線句改為陳述句. 戰(zhàn)士們走爛泥地,腳都泡壞了,不燒點(diǎn)熱水燙燙腳是不行的. 2.炊事員們?yōu)槭裁床蛔尳o炊事班補(bǔ)充戰(zhàn)士?是炊事班不需要人嗎? 因?yàn)檫B長知道有很多用那口銅鍋的人,為了戰(zhàn)士而死亡. 2.為什么看到那口銅鍋連長“低下了頭...
丹陽市密封: ______ 小題1:(1)既然心懷羞恥,必然能夠改好,所以用這一端(半匹)布來激勵他. (2)驚奇地詢問他的姓名,并將這件事告訴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訪守劍人是誰,原來就是那個盜牛的人. 小題1:(1)恥惡、改善、以此、激,每處一分,句子通順1分....
丹陽市密封: ______[答案] 答案:1.B;2.D;3.C;4.B; 解析: (1) 幸:希望. (2) 而:連詞,表順承. A.動詞,是;介詞,才. B.連詞,因?yàn)?介詞,用,拿. C.助詞,與后面的動詞構(gòu)成名詞性結(jié)構(gòu),……的事情;介詞,被. (3) ①辛棄疾識人有誤⑥是結(jié)果,不是直接表...
丹陽市密封: ______[答案] 答案:2.C; 解析: (1) (1)擔(dān)心 (2)周到或周全 (3)每天 (4)贈送或饋贈(3) (1)所以我即使愚笨,終于還是有所收獲. (2)我現(xiàn)在就享用豐盛的飯菜,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能再吃得下這樣的粥呢!(4) (1)宋濂 (2)讀書清苦(每日吃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