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或例句
1. 文言文“或”的意思是什么
“或”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具體有以下幾種:
1、表示虛詞 ∶表示選擇或列舉。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一個抉擇。
例句:
(1)或盡粟一石。――唐·韓愈《雜說》
(2)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2、表示假設(shè)。
如:或若(假使,倘或),或許,也許。表示不肯定 。
如:或是(或許;也許是);或恐(也許;可能);
例句:汝仔細(xì)找尋,或能找到。
3、間或,有時。
例句:
(1)或長煙一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2)或至相毆。――清·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
4、通“惑”,迷惑 。
例句:
(1)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敵人必或。――《墨子·備蛾傳》
(2)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讀音:[huò ]
1.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敘述句里,表示選擇關(guān)系。均亦單用“或”)。~然。~則。
2.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2. 文言文“或”的意思加例句
或
代詞義:
1、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從囗(象城形),從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衛(wèi)國。本義:國家。用本義時讀 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或,有也。——《小爾雅·廣言》
或躍在淵。——《易·乾》
殷其弗或亂正四方。——《書·微子》
或群或友。——《詩·小雅·吉日》
庶或餉之。——《禮記·祭義》
或賜二小人酒。——《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或說處殺虎斬蛟。——《世說新語·自新》
或立或臥。——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或坐或俯。——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或笑或哭。——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或飲或博。——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連詞義:
1、用作虛詞
(1)表示選擇或列舉。
(2)表示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一個抉擇。
(3)表示近似、可疑或不肯定。
或盡粟一石。——唐·韓愈《雜說》
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或異二者之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zhàn)事類》
2、表示假設(shè)。猶倘若;假使。
副詞義:
1、或許;也許。表示不肯定。
2、間或;有時。
或長煙一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或至相毆。——清·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
動詞義:
1、通“惑”。迷惑。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敵人必或。——《墨子·備蛾傳》
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擅創(chuàng)為令,迷或其君。——《管子·回稱》
買則失實,賣則失理,其疑或滋益甚。——《鹽鐵論·錯幣》
貧賤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禮記·曾子制言》
別從東道,或失道。——《漢書·霍去病傳》
惟恐或后。——清·周容《芋老人傳》
語氣詞義:
1、在否定句中加強否定語氣
莫或興之。——清·黃宗羲《原君》
莫或除之。——清·黃宗羲《原君》
3.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
1.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2.用作助詞(一)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二)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輸》)(三)結(jié)構(gòu)助詞.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譯時可省去.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四)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用作動詞可譯為“去、往、到”.例: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xué)》)。
4. 文言文中的各種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的句式 一、判斷句 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句用“是”作謂語,連接前后的名詞、代詞以及相應(yīng)的短語進行判斷,形式簡捷單一;可是古漢語中的判斷句的形式就比較多,有助詞判斷句、副詞判斷句、詞序判斷句以及動詞判斷句等。
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一)助詞判斷句 這類判斷句就是所謂的“‘者’‘也’判斷句”,實際上它是用詞序來表判斷的,助詞“者”“也”只是用來表停頓和語氣的,我們也可以把“者”“也”看作是這類判斷句的標(biāo)志。
1、前“者”后“也”句。“……者,……也。”
主語后面用“者”表提頓,謂語后面用“也”表判斷語氣。這是古漢語判斷句的最基本格式,后面介紹的三種形式,都是這種句式的變形。
翻譯時在主謂之間加“是”。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這個句子的主語謂語都是名詞。譯為:廉頗是趙國優(yōu)秀的將領(lǐng)。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謀攻》) 這個句子的主語是數(shù)詞。
譯為:這五點是預(yù)測勝利的方法。 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主謂短語加“者”作主語,判斷原因或解釋情況。譯為:強大的秦國不敢出兵侵略趙國的原因,只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啊。
2、有“者”無“也”句。“……者, ……” 主語后加“者”,謂語后無“也”。
如: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記•魏其武侯列傳》) 主語是名詞充當(dāng)?shù)摹?/p>
譯為:天下是高祖的天下。 至如信者,國仕無雙。
(《史記•淮陰侯列傳》) 主語是動賓短語充當(dāng)?shù)摹Wg為:至于像韓信,是國家獨一無二的人才。
3、無“者”有“也”句。“……,……也。”
主語后“者”省去,謂語后用“也”煞尾。主語一般是名詞、代詞、動詞,謂語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
翻譯時主謂間加“是”。如: 夫戰(zhàn),勇氣也。
(《曹劌論戰(zhàn)》)譯為:打仗,靠的是勇氣啊。 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戰(zhàn)》)譯為:我是子瑜的朋友。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認(rèn)的寶貝。 此謀攻之法也。
(《謀攻》)譯為:這是用謀略攻取的方法。 4、“者”“也”在后句。
“……,……者也。” 主語后的“者”,移到謂語后和“也”連用,加強了語氣。
翻譯時主謂間加“是”。如: 晏嬰,齊之習(xí)辭者也。
(《晏子春秋》)譯為:晏子是齊國善于辭令的人。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城北的徐公是齊國最漂亮的人。 (二)副詞判斷句 主要有副詞“乃”“即”“則”“誠”“本”“非”等等。
實際上這類判斷句仍舊用詞序來表示判斷的,這些副詞只是起了強調(diào)作用或否定作用。我們也可以把這些副詞看作是這些判斷句的一個標(biāo)志。
1、“乃”字判斷句 用副詞“乃”放在主謂之間,強調(diào)肯定性判斷。翻譯時把“乃”換為“是”。
如: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史記•陳涉世家》)譯為:應(yīng)該被擁立為皇帝的是公子扶蘇。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譯為:如果事情不成功,這是天意啊。
2、“即”字判斷句 “即”是副詞,放在主謂之間,表示肯定判斷,譯為“就是”。如: 梁父即楚將項燕。
(《史記•項羽本紀(jì)》)譯為:項羽的父親就是楚國的大將項燕。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記》)譯為:就是現(xiàn)在一個挨一個地在墓中的這五個人。 3、“則”字判斷句 用“則”這個副詞,放在主謂之間,加強肯定判斷。
譯為“就是”。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岳陽樓記》)譯為:這就是岳陽樓的宏大景觀啊。 此則余之罪也。
譯為:這就是我的罪過呀。 4、“誠”字判斷句 用“誠”這個副詞,放在主謂之間,強調(diào)肯定判斷。
譯為“確實是”。如: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表》)譯為:這確實是危急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啊。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我確實知道不如徐公漂亮。 5、“本”字判斷句 用“本”放在主謂之間,表示追本求原的判斷。
譯為“本來是”。如: 臣本布衣。
(《出師表》) 譯為:我本來是一個平民百姓。 問其人,本長安倡女。
(《琵琶行》) 譯為:問她是什么地方的人,她回答說她本是長安的歌女。 6、“非”字判斷句 用“非”放在主謂之間,否定謂語,形成一個否定判斷句。
譯為“不是”。如: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譯為: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 此物固非西產(chǎn)。
(《促織》)譯為:蟋蟀這東西本來不是陜西的出產(chǎn)。 此外,副詞“固”“皆”“亦”有時也用于判斷句中幫助判斷,我們可以從上下文的關(guān)系中來判斷。
(三)動詞判斷句 1、“為”字判斷句 “為”,動詞,一般用在不以“也”字煞尾的判斷句中,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是”。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譯為:如今人家正好是刀和案板,我們是魚和肉,還告辭什么呢? 此為何若人?(《公輸》)譯為:這是怎么樣的人? 2、“是”字判斷句 “是”,在古漢語中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動詞很少見,僅在接近當(dāng)時口語的文學(xué)作品中出現(xiàn),漢魏以后漸多。
如: 此必是豫讓也。(《史記•刺客列傳》) (吳)巨是凡人。
(《赤壁之戰(zhàn)》)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辭》。
5. 文言文中及的意思有哪些,加例句
◎ 【及】 【jí】〈動〉
(1) (會意。甲骨文字形,從人,從手。表示后面的人趕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義:追趕上,抓住)
(2) 同本義 [overtake;catch up with]
及,逮也。——《說文》
使人追宋義子,及之 齊,殺之。——《史記`項羽本紀(jì)》
無庸,將自及。——《左傳隱公元年》
(3) 又如:趕不及(來不及);企及(希望趕上);來得及(能夠趕上);及面(見面);及時應(yīng)令(與季節(jié)令令相適應(yīng))
(4) 至,達(dá)到 [attain;reach]
及,至也。——《廣雅》
及期。——《儀禮聘禮》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公元年》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陶潛《桃花源記》
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湯熨之所及也。——《韓非子喻老》
針石之所及也。
將有及。(還來得及。)
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漢· 賈誼《論積貯疏》
禍且及汝。——明· 魏禧《大鐵椎傳》
(5) 又如:及瓜(到了出嫁的年齡);及瓜而代(指為官任職期滿,由人接代);及事(女子到結(jié)婚年齡);及肩(高僅與肩齊,比喻相差甚遠(yuǎn))
(6) 待,等到 [wait]
及日中則如盤盂。——《列子湯問》
及日中如探湯。
及魯肅過 尋陽。——《資治通鑒漢紀(jì)》
及敵槍再擊。——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zhàn)事類》
及既上。(等到已經(jīng)登上。及:等到。既:已經(jīng)。)——清姚鼐《登泰山記》
(7) 如:及夫(等到)
(8) 遭受 [suffer from]
鐵铦短者及乎敵。(及乎敵,被敵所傷,極言戰(zhàn)爭之激烈。)——《韓非子五蠹》
(9) 又如:及難(遭到災(zāi)難);及禍(遭災(zāi)難);及溺呼船(喻禍到臨頭,求救無及);及身(親身受到)
(10) 比得上,能與…相比 [pare with]
徐公何能及君也?——《戰(zhàn)囯策齊策》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韓愈《師說》
(11) 又如:我不及他
(12) 連累;關(guān)聯(lián) [implicate]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漢書李廣蘇建傳》
(13) 又如:罰不及眾;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14) 通“給”。供應(yīng) [provide]
然則大囯內(nèi)款,小囯用盡,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 【及】 【jí】〈介〉
(1) 趁 [while;be in time for]
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2) 又如:及今(趁現(xiàn)今之時);及蚤(趁早。蚤:通“早”)
◎ 【及】 【jí】
(1) 和,與 [and]
洄曲及諸道橋梁。——《資治通鑒唐紀(jì)》
洄曲及四境。
扣其鄉(xiāng)及姓字。——明· 魏禧《大鐵椎傳》
音樂及詩歌。——蔡元培《圖畫》
(2) 又如:孔子及門徒
◎ 【及】 【jí】〈副〉
(1) [how]——表示反問,相當(dāng)于“豈”
先君之?dāng)〉拢翱蓴?shù)乎?——《左傳》
(2) [also]——表示頻率,相當(dāng)于“又”
兒寬家貧,當(dāng)為弟子都養(yǎng);及時時間行傭賃,以給衣食。——《史記》
(3) [very]——表示程度,相當(dāng)于“極”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筆。——《水滸全傳》
6. 求一些文言文的翻譯例句.
《治水必躬親》 治水之法,既不可執(zhí)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輕信人言。
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潴有淺深,勢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詢不窮其致,是以必得躬歷山川,親勞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緩帶,冒雨沖風(fēng),往來于荒村野水之間,親給錢糧,不扣一厘,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一錢。
必如是而后事可舉也。如好逸而惡勞,計利而忘義,遠(yuǎn)嫌而避怨,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矣。
1.泥:古義,拘泥。今義,泥土。
例句:泥于掌故。 2.掌故:古義,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
今義,歷史上的人物事跡、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3.蓋:古義,連詞,連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義,遮蓋或遮蓋的東西。
例句: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 4.窮:古義,徹底摸清,追究到底。今義,生活困難。
例句:非咨詢不窮其致。 5.舉:古義,完成,做好。
今義,舉起,抬起。例句: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
參考譯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執(zhí)不知變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隨意相信別人的話。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淺,河流的形勢有彎有直,不經(jīng)過觀察和測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實情況,不經(jīng)過訪問,征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情況,因此必須親自登山涉水,親自辛勞,不怕吃苦。
從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時候,輕裝便服,冒著風(fēng)雨,在荒村亂流中間來來往往,親自發(fā)給民工錢糧,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隨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橫索一文錢財。必須像這樣,才能做成事情。
如果貪圖安逸,害怕辛勞,計較私利,忘記公益,只想遠(yuǎn)遠(yuǎn)地躲開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辦不好了。
7. 所有文言文虛詞意義及例句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xué)》 2.表示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3.表示承接關(guān)系。
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
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 5.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
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馮婉貞》) 6.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xué)》) 7.表示因果關(guān)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guān)系, ①縵立遠(yuǎn)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虎丘記》)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
而況石乎!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2.【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琵琶行》)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dāng)于“啊”。
①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
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孔雀東南飛》) 3.【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
可譯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
(《莊暴見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于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dāng)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于)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
(《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
(乎:對。) ⑤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
(乎:對于)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
(爾: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頗藺相如列傳》) 2.強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jì)》)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8. 求一些文言文的翻譯例句.
《治水必躬親》 治水之法,既不可執(zhí)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輕信人言。
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潴有淺深,勢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詢不窮其致,是以必得躬歷山川,親勞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緩帶,冒雨沖風(fēng),往來于荒村野水之間,親給錢糧,不扣一厘,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一錢。
必如是而后事可舉也。如好逸而惡勞,計利而忘義,遠(yuǎn)嫌而避怨,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矣。
1.泥:古義,拘泥。今義,泥土。
例句:泥于掌故。 2.掌故:古義,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
今義,歷史上的人物事跡、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3.蓋:古義,連詞,連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義,遮蓋或遮蓋的東西。
例句: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 4.窮:古義,徹底摸清,追究到底。今義,生活困難。
例句:非咨詢不窮其致。 5.舉:古義,完成,做好。
今義,舉起,抬起。例句: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
參考譯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執(zhí)不知變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隨意相信別人的話。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淺,河流的形勢有彎有直,不經(jīng)過觀察和測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實情況,不經(jīng)過訪問,征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情況,因此必須親自登山涉水,親自辛勞,不怕吃苦。
從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時候,輕裝便服,冒著風(fēng)雨,在荒村亂流中間來來往往,親自發(fā)給民工錢糧,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隨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橫索一文錢財。必須像這樣,才能做成事情。
如果貪圖安逸,害怕辛勞,計較私利,忘記公益,只想遠(yuǎn)遠(yuǎn)地躲開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辦不好了。
文言文翻譯
1、芝生治所,眾以治行之致,元鳳曰:“五谷熟則民蒙惠,此不足異也。”翻譯:雜草在官府生出,大家認(rèn)為應(yīng)該做到管理和行為一致清凈,元鳳說:“谷物成熟百姓就得到好處了,這些小問題有什么大驚小怪呢?”2、輟土木無益之役,以濟暴露之民;移緇流泛濫之恩,以給顛沛之眾。翻譯:停止土木建設(shè)的...
文言文判斷句的例子高中
6)無標(biāo)志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biāo)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特別提醒」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 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 后作判...
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5、[動詞]議:議論,特指議論政事。【例句】大功言而不議。——《禮記·閑傳》。6、[動詞]議:通“儀”,忖度。【例句】博學(xué)不可使議世。——《墨子·非儒》。7、[名詞]議:意見、看法、判斷或評價。【例句】不復(fù)料其虛實,便開此議。——《資治通鑒》。文言文的特點 1、行文簡練。文言文...
文言文之用法大全
動詞“之”的后面一般會跟一個地點名詞,如例句中的“南海”、“廣陵”、“蜀州”、“壟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現(xiàn)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于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biāo)注標(biāo)點符號。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文的意義:通過文言文,弘揚人文精神,對學(xué)生進行...
小學(xué)文言文重點
例句:誠宜開張圣聽(《出師表》)9、涕 古義:淚。 今義:鼻涕。例句:今當(dāng)遠(yuǎn)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師表》)10、兵 古義:兵器。 今義:士兵。...⑤調(diào)。即調(diào)整詞序或語序,使之合乎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 歡迎采納 祝你學(xué)習(xí)進步。 2. 小學(xué)生簡短文言文,要帶譯文和重點詞解釋 隨便哪個嗎?我只記得小學(xué)學(xué)過這...
連詞之間斷句文言文例句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言” 為標(biāo)志,一般情況下碰到它們都要停頓,且大多用冒號頓開,后面“曰”的內(nèi)容一般要加雙引號。 4.句式斷句法。文言句式一般分為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句、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等,把握文言句式的特點也有利于我們正確斷句。 考點:理解并翻譯文...
沒人關(guān)心,下落不明,有什么用 用文言文怎么說
揮軍則風(fēng)云叱吒,著文則歹人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烏龍,或在鐵騎,或組鐵血群英社,或結(jié)鐵血鋤奸團。愛國之言猶在耳...【例句】《寡人之于國也》:“是何~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學(xué)語文有什么用,難道說話要用文言文 學(xué)習(xí)文言文能使我們體會到了文化美感,...
主謂倒裝文言文例句
1. 文言文倒裝句 用法及例句 一、主謂倒裝 主謂倒裝句有三種情況:語氣強烈的疑問句;語氣強烈的感嘆句;舊詩詞為了韻律相合。 ①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 (室美哉!) ④大哉,堯之為君也! (堯之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華。 (其華灼灼) ...
高中文言文被動句例句
1. 歸納高一語文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例句及翻譯 第八節(jié)古代漢語被動意義的表達(dá)方式 1 主動句: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達(dá)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讀書。 2 被動句:主事是謂語動詞所表達(dá)動作行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 古代漢語被動句的類型: A 語義上表被動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
經(jīng)典文言文判斷句
例如:○《史記·外戚世家》:孔子罕言命,蓋難言之。 5.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gòu)成判斷與被判斷關(guān)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gòu)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
相關(guān)評說:
建湖縣桁架: ______[答案] 1.意思:雖然. 例句:高一《鄒忌諷齊王納諫》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2.意思:即使. 例句:高一《勾踐滅吳》 “夫雖無四方之憂.”
建湖縣桁架: ______[答案] 義之修而禮之藏也.——《禮記·禮運》.注:“猶飾也.” 美要眇兮宜修.——《楚辭》 以修敬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建湖縣桁架: ______ 以嘗字為例:除品嘗外另有曾經(jīng)的意思.這樣的詞很多.最常用的,如:雖,意思有雖然和即使兩種解釋! “嘗”字解作以口辨別味道時,本來寫作“(口加嘗) ”,但因兩字可以通用,人們有時在使用時省去了口字偏旁. “嘗嘗咸淡”是口語常說的,“品嘗”、“嘗試”、“臥薪嘗膽”,“淺嘗輒止”這些詞語都是這個意思或其引申. “嘗鼎一臠”是個成語,意旨嘗嘗鼎(古代的鍋)里一片肉,可知全鼎肉的味道,比喻因小見大.它同“一葉知秋”、“可見一斑”、“見微知著”有近似含意.“嘗”還有曾經(jīng)之解,比如“未嘗”、“何嘗”即是此類用法.
建湖縣桁架: ______[答案] 唐·王勃《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建湖縣桁架: ______[答案] 1、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名詞“朝”“夕”,分別充當(dāng)動詞謂語“濟”“設(shè)”的狀語,表時間:“在早上”“到黃昏”)《燭之武退秦師》 2、既東封鄭(方位名詞“東”作動詞“封”的狀語,表處所:在東邊)《燭之武退秦師》 3、日食飲得無衰乎 ...
建湖縣桁架: ______ 18個常見文言虛詞用法 而 ⑴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然而”、“可是”、“卻”.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⑵表示偏正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dāng)于“著”、“地”等,或不譯.例: ①嘩然而駭...
建湖縣桁架: ______ 1、因為,由于:例: ⑴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無請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建湖縣桁架: ______[答案] 一、判斷句“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汝是大家子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梁...
建湖縣桁架: ______ “有的”意思,或坐,或臥
建湖縣桁架: ______ 全部奉上,請參考!代詞1.人稱代詞,他(第三人稱)(們)(的)例子:各得~所/自圓~說/不能任~自流2.指示代詞,那例子:不厭~煩3.指示代詞,虛指例子:忘~所以副詞1.表示揣測,反詰例子:~奈我何?2.表示請求或命令例子:子~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