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空性”是啥呀? 佛教講的空性,什么是空性
再說,什么叫做“空”呢?“空”的全義應(yīng)是“無自性空”或“無自性”、或者“空無自性”都可以——“空”其實就是“無自性”的代表或省稱。又,什么叫“無自性”呢?無自性即是“無我性”。希臘原子論哲學(xué)家德膜克里特斯(Democritus)曾說:“當(dāng)我把我的右腳伸到河里面去,然后抽出來,再放進(jìn)去的時候,第二次放進(jìn)去的那只腳,已經(jīng)不是前面的那只腳;第二次放進(jìn)去的河水,也已不是同樣的河水。”這跟佛法所說的“一切法剎那剎那變滅”相近。
也就是說:“‘身相’和‘心相’兩者,沒有一個固定的自體(Entity)——沒有一個固定的實體可得。”因為身與心都沒有一個固定的、不動的、不壞的“自體”可得——這一種狀態(tài),佛便把它稱為“空”,故“空”又可稱為“無自性”或“無自性空”。既然找不出身相的“自性”,那么我們的“身相”(或“我相”)到底是什么屬性?心相也是一樣,到底是什么屬性?如果我們更進(jìn)一步說:是“性惡”呢?還是“性善”呢?或是“可善可惡”?或是“不善不惡”?或是“亦善亦惡”?或是以上皆是?或是以上皆非?如果以佛的智慧來看,這些都是“言說戲論”,因為“自性”無有定相。正如法國啟蒙主義的盧梭,他在他的自傳懺悔錄中自述說:“我慷慨起來的時候,我常可一擲干金;但如果我小氣起來的時候,我會變成一毛不拔……”等等。其實人的個性中,就是有很多自相沖突的品質(zhì),這些品質(zhì)常互相沖突、自相矛盾,顯得十分紛亂、茫無頭緒可尋,所以很難講那個人是絕對什么樣子的人,實在沒有辦法定說,故性善、性惡,乃至于唯心論、唯物論、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等等論說,以佛眼觀之,也都是凡夫的言說戲論,佛法里面知道根本不須去辯論這些問題——為什么?因為你怎么講都可以;你不那么講也可以——都沒關(guān)系;因為都與事實的真相無關(guān),都是愚夫妄想分別,攀緣附會,依于無始言說戲論習(xí)氣,而產(chǎn)生如是等種種戲論言說。所以,凡夫辯得口沫橫飛,即使你辯贏了,也絲毫無助益于降伏你自心中的一點點煩惱,或得生死解脫!所以,綜上所說“身”“心”二法,乃至于世間一切法,都沒有自性可得,因為一切“性”都是由“想”而成,然而眾生之“想”,念念不定,故其性亦如是,無有定性。
其次,“空性”是指什么?是指一切法都沒有一個“自性”可說,乃至于世間的一切學(xué)說(如性善說、性惡說、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唯心論、唯物論、原子論等),也都是由于心行中的“想蘊”造成的,因此也是無自性的。若某事、某物沒有一個固定的性質(zhì)可以指陳或確說,我們便把這種“性”叫作“空性”,這是一般所講的空性。還有,佛為什么開示這種空性呢?你要曉得,佛說“一切法”是為了要度“一切心”,為了要度眾生,他不是沒有緣故而說的,他也不是為了要炫耀說:“我很會說話,我辯才無礙。”也不是要故作驚人之語,讓你欽佩他,不是這樣子的。佛之所以開示“空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眾生從無始來,心里都執(zhí)著每一樣?xùn)|西都有個自性,因此而不得解脫,例如:“我”有一個“我性”,“悟”有一個“悟性”,每一樣?xùn)|西我們都執(zhí)著它有一個“性”質(zhì),但是以佛智來看,這些物之“性”實在都不是彼物本身所有的,而都是我們眾生依心想而賦予它們的,因此,此“性”實是在于我們自心,而不在于物。再者,我們由心想而賦予種種物性后,又更進(jìn)一步于外執(zhí)著此“性”、于內(nèi)執(zhí)著此“想”,故由一事而進(jìn)一步成為內(nèi)外雙重系縛。因此可知所謂“性”實是自心妄現(xiàn),故須了達(dá)一切法實無一個固定的自性可得——請注意“可得”這兩個字,因為沒有一個固定的自性可得,所以就不去“得”,不去得就不會去執(zhí)著,不去執(zhí)著就會放手,放手就得輕松,放手輕松以后,如果是已達(dá)大菩薩果位者,就立刻能任運自在,也就自在無礙,達(dá)“自他”、“物我”都沒有障礙的境界。故佛之所以說“空性”,不是沒有因緣而說的——是為了令眾生悟法性、證解脫而說的。
了解“空”,須知:它是佛法中的“專有名詞”、術(shù)語,而非“普通名詞”或形容詞,乃至動詞。換言之,這“空”字,不是平常或日常語中的“空”;平常語言的“空”是表示“空無一物”、“空空如也”之義;但佛法中的“空”,卻非如是;佛法的“空”有它特殊的意涵,表示:“無自性”,或“無自體性”,故“空”又稱“無自性空”,“無自體空”,這就是“空”最基本的定義。所以并非“什么都沒有了”叫作“空”。
其次,什么叫“無自性空”?以佛的智慧來看,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為什么呢?因為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也就是:諸法都是集眾緣而成;世間沒有一法是由單一元素成就,而能獨立存在的。例如水,須由二氫一氧合成,故水實無水之自性,因“水之自性”是從二氫一氧中“借來的”,故所謂“水性”,并非本有;若是本有之性,應(yīng)不必靠二氫一氧結(jié)合,即本自存在;然而,離于二氫一氧,水之性實不可得。
又,請再進(jìn)一步觀察水之性:經(jīng)云:水之性為濕。然而請看水的組成分子!——“氫與氧”:氫與氧之性為:氫能自燃,氧能助燃,然而二者所合成的水,其性卻能熄火——滅燃!是故再深入而言:“水之自性為從其組成份子的氫與氧中來”,這個理論又不對了。再者,氫與氧的自燃與助燃之性,經(jīng)合成水后,各自又到哪里去了呢?水性卻完全既不自燃、也不助燃;可見,水之性初看似是從氫氧和合中來,然而此亦非然;是故深觀“水之自性從哪里來?”這命題之后,即知:水性既非從“和合”中來,亦非離“和合”而有——水之自性實不可得,因而證知:“水無實自性”的命題得以確立。(即因明所言;“此立量極成”。)
因此依圣教而言,水本無自性,水性于氫氧和合之前非有,于氫氧和合之后,其水性亦不可說是從和合中生;故水性亦非從和合而有。因此,水之為物、及其自性,端是“因緣法爾,如幻顯現(xiàn)”,并無實自性——“三界一切有為法,悉皆如是:因緣法爾,如幻顯現(xiàn),因緣幻生,因緣幻滅,本不生滅”:三界一切法皆依如是理而顯現(xiàn);如來一切顯、密、性、相,權(quán)實圣教,亦皆依如是究竟極理而建立。
觀察過無情界的水,再以有情之身而言。色、心二法,或色受想行識,此五蘊之和合,稱為“有情身”,然有情身亦是無實自性:因為既是由五蘊合成,而五蘊都各有自性,到底哪一個蘊之自性,才能代表有情身的自性?不可能五個蘊的自性都是有情身之自性,否則一有情身便有五個自性,此理不成。然而,離于五蘊之性,有情身實無自性可得。
又,所謂“自性”,或“自體性”,即是“我”的代名詞;若有“我”、即有自性;若有“我”,即有自體。那么,什么是“我”?
“我”,在佛法及宗教或哲學(xué)上的意義為:
一、主宰為我——某物若是“我”、或“我的”(我我所),“我”便可以作得了主,便可決定一切,包括我體的生死、存亡、來去。然而,在這世間之中,沒有一樣?xùn)|西是任何人可以自己主宰的,包括我們自己的身、家、性命、財產(chǎn)、妻子、兒女,我們都作不了主;甚至連我們自己的身心,我們自己都作不了主——它要喜要悲、要愁、要惱,要病、要死,我們都作不了主;因此佛說:“是心無主”,或“是身無我”,乃至“此身無我”、“一切法皆悉無我。”
二、恒常為我——任何一法,若能常住不壞的,才能稱為“我”,這“我”就是指印度外道所說的“神我”,亦即西洋外道所說的靈魂。外道的神我或靈魂是永恒不變的,因他們說“神我”或靈魂,是梵天或耶和華所創(chuàng)造的;因梵天或神是永恒的,所以其所創(chuàng)造的神我或靈魂,也是永恒不變的。然而佛以一切智觀察一切法實相,而說“一切法皆悉無常”,沒有一法是恒常不變的;以世間一切法皆無常變滅、剎那剎那生滅,其體不可捉摸、執(zhí)取,故無常即是“體性不可得”,亦是無我,以無“我體”故,亦是無有自體性——如是等現(xiàn)象,總名為“空”。雖然其“性”是空,然其“相”還是因緣如幻而現(xiàn)有!
三、不可分割名我——外道乃至世間哲學(xué),都將“我”或靈魂,認(rèn)定為“不可分割的一整體”(an indivisible whole);這不可分割的一整體,即是《金剛經(jīng)》所說的“一合相”;一切萬物雖皆是“一合相”(眾緣和合而成一相),然此“一合相”,實是假相,并無實體,系托眾緣假合而妄現(xiàn)之相。故經(jīng)云:“一合相者,實不可得,而眾生貪著其事。”
總而言之,三乘“空”理,實是:無自性、無自體、無我、無常、因緣、和合等概念的總稱。一切諸法“無自體性”,以無自體性故空;諸法以“因緣起”;“生”由因緣合,“滅”由因緣離,是故緣起性空;諸法性“無常”,以無常故其體不可執(zhí)、不可取、不可得,是故其體性空;諸法無我,不可自主,以無主、無我故空。
其次,習(xí)般若空慧者,須知“空”是對治門,為對治“有”;以眾生有“有病”(貪著“三有”之病),佛為令度此病,以脫三有之系縛,故開“空”這帖法藥來對治它。所謂“對治”,即知它不是“究竟”;對治即是“方法”、“手段”之義,不是“目的”。吃藥是“手段、方法”,不是“目的”。其“目的”是為了“治病”,若病已愈,或本來無此病,即不用服此藥。如來正法亦復(fù)如是。故佛說:“應(yīng)知我所說法如筏喻”。因此,“莫把手段當(dāng)目的”。然而又更須知:“佛所說的法,不是為你一人而說”,因此,即使你很幸運,沒得此病,不需要這帖法藥,也不可輕謗此法門,因為佛說法,不只是為你一人而說,不只是為度你一人;而是為度無量眾生而說此法門。因此,更進(jìn)一步說,你若真是發(fā)大心人,發(fā)無上心人,你即應(yīng)發(fā)愿“誓學(xué)一切法門,等心修學(xué)無量法藥,誓濟(jì)無量眾生”。至于于“般若空慧”,你應(yīng)不作“‘空’是有、還是無?”之分別解。乃至于如來一切智慧法門,亦皆如是。離諸分別愛憎,等心修學(xué)。此即《是楞伽經(jīng)》偈所言:“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亦是密契《金剛經(jīng)》所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空性者,空間之本性、本體、本質(zhì)即是,汝心亦是!無處不在,細(xì)微無色,如空如水,不能眼見,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遍盡虛空,一切萬物之本,此是一切眾生覺悟成佛之本,亦是佛之神力之本與智慧之本,空性如水,能得入者,一切悉知,正等正覺。
空性即名佛性,簡名為空,或名為佛、第一義、涅槃、圓覺、虛空、真空、真如、本質(zhì)、真心、法身、自性、心性、如來藏性、菩提、太極等名,異名雖多,實相不二,法界一如!世界構(gòu)成之四大元素,皆以它為根本,空性運動,則能變化出四大元素的現(xiàn)象,進(jìn)而形成世界,現(xiàn)象是虛假的,所以必須以不斷運動才能維持,并且無常敗壞,只有空性才是唯一的真實,空性即是本質(zhì),空間的基本構(gòu)成元素,因不能以肉眼而見,佛故概說為虛空,而不是虛無,它非有非無,動則能顯一切萬物之相而非有,靜則如太空而無一物亦非無,不墮有無生滅之道,能周而復(fù)始,流轉(zhuǎn)不息,故名太極。
佛經(jīng)所言“空性”究竟如何理解
當(dāng)對空有所領(lǐng)悟了,就會明白,世界一切只是平常,凡是有煩惱有分別,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在刻意去想發(fā)掘我們所不能完全真實理解的世界,當(dāng)然所得結(jié)果也是不真實的。但是世界上一切法相,并不因為我們是否認(rèn)知而改變什么,是我們看世界萬相的態(tài)度有不同而表現(xiàn)不同,真實的一切世界與我們沒什么影響。
佛學(xué)中的:空性 什么意思
這個空性的真心,就叫“真空”:因為他既是空,又具有真實體性。這就是樓主所問的“空性”。這個空性,還有很多名稱:心、佛、如、識、真心、真如、法身、如來、涅盤、實際、自性、唯我、唯心、唯識、如來藏、非心心、阿賴耶識、庵摩羅識、無垢識、本來面目、本地風(fēng)光、拖死尸者...這個“空性的真心...
請簡要闡述和對比佛教的性空與真如兩種觀點
亦即一切眾生的自性清凈心,亦稱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等。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空性:真如之異名。梵語舜若多S\/u%nyata,譯曰空性。真如為離我法二執(zhí)之實體,故修...
如何理解佛學(xué)里的空性?
金剛經(jīng)核心主要講了空性,比如“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金剛經(jīng)核心主要講了空性,比如“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展開 我來答 7個回答 #限時免費# 高考志愿咨詢 三毛藏經(jīng)閣 2010-03-01 · TA獲得超過8344個贊 知道小有建樹答主 回答量:1673 采納率:75% 幫助的人:281萬 ...
佛家的“空性”到底怎么理解啊? 先進(jìn)來!
放下執(zhí)著,可得阿羅漢果位 如果不是想要遁入空門的話,還是保留自己的真性情吧。佛不都說一切隨緣么?人的個性,有棱有角或許會有很多不愉快的,但如果這是你的與眾不同處,那你就保留它,你絕對是不枉度此生的。諸法因緣起,緣起故無我,無我故空。空不是“無”,而是“無自性”的意思。說“...
佛家說的“空”、“色”、“妄相”、“真空”、“妙有”分別指什么?
它是去除凡夫的執(zhí)著和二乘的偏見后的真實狀態(tài),表明一切有所得都是虛幻不實。五、"妙有":與"真空"相對,"妙有"指的是非實有而又顯現(xiàn)出的種種現(xiàn)象。它是自心的一體一用,與"真空"并非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的。在佛教中,"妙有"體現(xiàn)了雖然一切皆空,但空性中又能顯現(xiàn)出一切的現(xiàn)象。
佛法所說的“空性”本體是所有眾生共有的還有,每個眾生各有一個平等...
阿賴耶識每個眾生都是獨有的!佛法所說的空性在理性上說是平等的、真實說更是平等的,但這個有“證”與“未證”的差別!一切法,因緣有、所以自性空、自相空,離開因緣一切法都是不存在的,因緣和合的時候,因為沒有一個有自性不變的本體,所以自相也是空的,也就是當(dāng)體即空!所謂色即是空,...
佛教中,空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空就是空虛幻覺一切都是自己幻像出來的、無形無相。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王子喬達(dá)摩·悉達(dá)多所創(chuàng)(參考佛誕)。
除佛教外 還有那些印度宗教認(rèn)為物質(zhì)是剎那生滅 是空性的?
佛教教義是婆羅門教教義的改良版。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實有,只是意識形態(tài)不同。以今天科學(xué)的觀點來說,欲界=現(xiàn)觀,色界=微觀,無色界=宏觀。剎那生滅的是心、是意識,空性是心理因素、不是物理因素。佛陀認(rèn)為沒有“絕對空”只有“相對空”,“空”亦是色(元素)所組成,因此“空”雖非實有(...
從“空性”和“圓成實性”的區(qū)別談二,三時教法的區(qū)別
空性是初步,有,是第二步;圓成實性是圓滿。三時教法是佛根據(jù)眾生的根器說法。各個時期重點不同。
相關(guān)評說:
杜集區(qū)減摩: ______ 有兩種,在世間法的范圍內(nèi).一種叫空性,那叫斷滅空.所以佛法所講的空和凡夫所說的.什么也沒有的空,就說是空房子,真空含有無量德能.真空才是真實的存在,看到房子里沒有人.一種叫空相,但還有空氣存在,因此真空本身其實并不...
杜集區(qū)減摩: ______ 佛教說的空,就是說我們自己,空就是我們自己,無形無相,但是這個空不是什么都沒有,不是不存在,雖然無形無相,但是可以變現(xiàn)萬法萬相.有形有相是你,就是空變現(xiàn)的,這個有形有相當(dāng)下就是這個無形無相的空.所以心經(jīng)里說,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
杜集區(qū)減摩: ______ 佛法所說的空,有兩種.一種叫空相,指世間的萬事萬物,由多種因緣和合而生,剎那變化,無有停止,最終必滅.一種叫空性,也叫真空,指能夠產(chǎn)生萬事萬物的那個總根源.真空能夠產(chǎn)生萬事萬物,所以真空本身其實并不空.所以佛法所講...
杜集區(qū)減摩: ______ 就是事情要做,但是心上確是沒有落痕跡.而事情做得認(rèn)認(rèn)真真仔仔細(xì)細(xì)的.
杜集區(qū)減摩: ______ 你好:空性,音譯作舜若多,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佛教認(rèn)為,空性就是依空而顯之實性,它是一切法(dharma,指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的真實本性.在此意義上,“空性”與“空”(sunya)的概念具有等同的含義.空性的思想,表達(dá)了佛教的基本立場,也是佛教根本區(qū)別于其他宗教之處.佛教講空,有人空與法空二義.人空表示沒有一個恒常主宰的“自我”(atman)本體存在,即自我的實體為空;法空則認(rèn)為諸法皆幻,并無實體存在.祝你生活愉快.
杜集區(qū)減摩: ______ 放下(有見). 放下(無見). 放下(有與無的分別見). 如是名為:空. 放下(我修功德)的心.而廣修一切功德. 放下(我修智慧)的心.而深入般若慧海. 放下(我修禪定)的心.而修甚深三摩地. 放下(我渡眾生)的心.而普渡一切眾生. 如是名為:空.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杜集區(qū)減摩: ______ 空是佛法的真諦.空很不好理解,并不是什么也沒有了就叫空.佛法里講的空跟不空融合在一起,是一非二.偈云:空不空中見如來.意思是空而不空才能見如來.母能生子,引申為出生.空性出生就是見本性、見如來.
杜集區(qū)減摩: ______ 佛經(jīng)中所講的空是指修離相的心來,清凈自性.不是指人、事、物. 諸法皆空,自因果不空.倫理是做人的標(biāo)準(zhǔn),如果破壞倫理道德,行不善業(yè),就要承受所知帶來的果報. 若想悟空,當(dāng)先戒除貪嗔癡,這是悟道入空性的基礎(chǔ).基礎(chǔ)不牢,無以悟空.
杜集區(qū)減摩: ______ 證悟空性,指證悟四大為假、四大皆空的真實境界,而不是嘴上說說. 這個空與斷滅空不一樣,是真實的空,即師兄所說的一法,無有也無空,假名為空. 證悟空性就出三界了,而非想非非想還在三界內(nèi).
杜集區(qū)減摩: ______ 一、佛教中的“空” 空,是佛教對世界一切事物本質(zhì)最簡要的描述,是釋迦世尊洞徹世界萬物緣起的結(jié)論.故《心經(jīng)》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