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jīng)所言“空性”究竟如何理解
對于“空”,佛法最基本的理解是從變異、無常的表現(xiàn)來理解。《阿含經(jīng)》中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就是說由于各種事物、各種事物的表現(xiàn)都是無永恒無常態(tài)的變動的,所以說有生死、有變異而出現(xiàn)種種“苦”。由于苦而理解世界上一切人、我、事理,都是在發(fā)展和變動之中,根本不存在“我”“我所有”這樣的概念,所以說無我是空。再深入理解,則需要從真假、有無這樣的理性概念入手,理解這些事物其實也是空的表現(xiàn),即一切存在的并不是我們習慣中所見所認知的,而我們所見所認知的一切事物其表現(xiàn)也并不一定是真實的面貌或者并不是完全可掌控的。
當對空有所領悟了,就會明白,世界一切只是平常,凡是有煩惱有分別,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在刻意去想發(fā)掘我們所不能完全真實理解的世界,當然所得結果也是不真實的。但是世界上一切法相,并不因為我們是否認知而改變什么,是我們看世界萬相的態(tài)度有不同而表現(xiàn)不同,真實的一切世界與我們沒什么影響。
空性無相,但不阻礙諸相發(fā)揮。
佛經(jīng)所言“空性”究竟如何理解
對于“空”,佛法最基本的理解是從變異、無常的表現(xiàn)來理解。《阿含經(jīng)》中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就是說由于各種事物、各種事物的表現(xiàn)都是無永恒無常態(tài)的變動的,所以說有生死、有變異而出現(xiàn)種種“苦”。由于苦而理解世界上一切人、我、事理,都是在發(fā)展和變動之中,根本不存在“我”...
如何理解佛教的“空性”
佛教的空性其實是世界萬物的一種最終的回歸狀態(tài) 其實只要在娑婆世界萬事萬物絕對離不開一下這幾個階段 成 住 壞 空 【成】即:事物形成成了一定氣候,準備開始運轉(zhuǎn)。【住】即:事物形成了氣候(雛形)的下一個階段即相對穩(wěn)定的發(fā)展狀態(tài)。【壞】即:事物在一定的發(fā)展狀態(tài)后,漸漸的趨向沒落和衰敗 【...
<心經(jīng)>中的問題
不異,可以解釋作[不離],世間的物質(zhì)現(xiàn)象在形相作用上雖有種種差別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通的性---無實體無固定的性。我們姑且稱它為[空]或[空性]。[色不異空] ,是指一切事物都不離空性的存在,以眼睛可以看見的最具體的物質(zhì)來說,它是由眾多因緣條件造成而存在的,因此一切物質(zhì)雖然存在, ...
佛經(jīng)里哪部是經(jīng)典偏重于講“空”性的?
0261 08 P0865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 (10卷)〖 唐 般若譯〗值得注意的是,講“空性”,必須注意到空性=自性空=緣起有。理解空性時,需要牢記以下這個表格:對象 語境 含義 性質(zhì) 有 自性有 勝義有 畢竟有 邪見(常見)緣起有 世俗有 相對有 正見 空 自性空 勝義空 相對空 正見 緣起空 世...
如何理解佛經(jīng)「色即是空」?
您好,“色”不是美色,可以理解為事物的存在狀態(tài)。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事物的樣子,擴展開來,包括其形象,顏色,氣味等等各種我們所見,所聞,所感的特征。空并非指無,而是指事物的本性,也即是“空性”。如何理解呢?從佛教的“無常觀”來看,佛說人生無常,世事無常,世間萬物都在變化之中,沒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全文下載?
然而,若不理解空的道理,自心的真相也無法徹悟。此經(jīng)主要闡述性空的道理,而非世人所謂的斷滅空,后者是對于佛法的誤解。現(xiàn)在將此經(jīng)分為七段,用白話逐字逐句解釋,使世人明白空的真義,不致誤會造業(yè)。由此斷一切苦厄,并可發(fā)大悲平等心救世,證明佛法在社會上的大用,實是開發(fā)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寶。
佛教哪部經(jīng)典是偏重于講“空”性的?
0261 08 P0865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 (10卷)〖 唐 般若譯〗值得注意的是,講“空性”,必須注意到空性=自性空=緣起有。理解空性時,需要牢記以下這個表格:對象 語境 含義 性質(zhì) 有 自性有 勝義有 畢竟有 邪見(常見)緣起有 世俗有 相對有 正見 空 自性空 勝義空 相對空 正見 緣起空 ...
佛教的“空” 是什么意思?
1、空,在佛教的意思是"無",2、修道到了連空也沒有處所之后,明白空也是假象,空也沒有了。如果仍然有空,就不能達到無的境界,再進一步做到無之又無,就無也不存在了,有空皆忘才可以徹底的無。3、朱熹說佛教的“空”借用了老子的“無”,詮釋了佛教的“空”。所以:“疑得佛家初來中國,...
佛在經(jīng)上講宇宙萬物從心想生對嗎?
中觀派有兩種觀點,其中最究竟的見解就是空性。從空性的角度來說,已經(jīng)不存在所謂的微觀或宏觀世界,一切都是空性。但中觀也講世俗諦,所謂世俗諦,就是從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出的結論。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說,中觀也有兩種:一種是與唯識宗類似,即認為不存在物質(zhì)的微觀世界;但大部分的中觀世俗諦見解,也可以稱之為世間...
關于宗教問題,有什么經(jīng)文和古詩能增強人的正氣和自信心?
也就證悟了菩提,就是開悟,就能究竟佛果了。因為空性是宇宙和生命的本質(zhì)。空性是大乘佛法中的最高般若智慧,《心經(jīng)》和《金剛經(jīng)》通篇講的都是空性。非常微妙、殊勝。但空性并不離因果。作為學佛修行的我們,只有相信因果、努力行善去惡,多做佛事,誦經(jīng)持咒,才能累積修行資糧,凈除業(yè)障,才能培植證...
相關評說:
澄海區(qū)逯長: ______ 盡量用現(xiàn)代語言和圖表方式,簡單通俗的解析,如下, 空性: 是指 一切事物, (包括精神和物質(zhì)) 都只不過是因緣 (各種內(nèi)因、外因等因素) 暫時和合 (因緣所產(chǎn)生的果) 的幻象,隨處產(chǎn)生、隨處轉(zhuǎn)變, 恒轉(zhuǎn)不停. (果產(chǎn)生的同時,立即會變成產(chǎn)生新果的因,從而產(chǎn) 生新的果,如此變化不停.) 換個角度說,佛教所說的空性,是指事物的因果特性. 通俗的講,某一事物是因為某些原因相互作用產(chǎn)生的,在該事物產(chǎn)生的同時,它不會停止,它會成為產(chǎn)生另一事物的原因,從而產(chǎn)生(變成)另一事物,如此循環(huán)變化下去. 因為不能說該事物不存在(該事物的確產(chǎn)生了),也不能說該事物存在(該事物產(chǎn)生的同時,消亡了,又變成了另一事物),所以只能稱之為“空”.
澄海區(qū)逯長: ______ 色不是好色,色是指眼睛所見一切色法,是指物質(zhì).空是指(空性).空不是什么都沒有.這個,你,百度佛弟子網(wǎng)站里,看看,慧律法師,講心經(jīng)的視頻,就知道了.
澄海區(qū)逯長: ______ 這個問題,須彌山宗教眾籌平臺的須彌空師兄是這么回答的: 在佛經(jīng)中,空可做十八種義.在《心經(jīng)》中我們可以佛法中”緣生性空“去理解,萬事萬物乃是因緣聚合所生,我們要剖析萬物的究竟實相,卻是不可得,萬物因緣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比如房子可分為石頭水泥、石頭又可分為各種微粒、微粒又可分為分子、分子還可以繼續(xù)分,到究竟,實際上是無法可得的,這個道理佛陀早證之; 另外一方面,任何事物一旦誕生就是破滅的開始,不可能留得住,謂之無常,這也是緣起性空; 既然知道緣起性空的道理,便應不為人生虛幻而執(zhí)著迷茫.
澄海區(qū)逯長: ______ 一、佛教中的“空” 空,是佛教對世界一切事物本質(zhì)最簡要的描述,是釋迦世尊洞徹世界萬物緣起的結論.故《心經(jīng)》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澄海區(qū)逯長: ______ 放下(有見). 放下(無見). 放下(有與無的分別見). 如是名為:空. 放下(我修功德)的心.而廣修一切功德. 放下(我修智慧)的心.而深入般若慧海. 放下(我修禪定)的心.而修甚深三摩地. 放下(我渡眾生)的心.而普渡一切眾生. 如是名為:空.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澄海區(qū)逯長: ______ 色是“色法”之簡,色法有變異、阻礙兩個特質(zhì),現(xiàn)代哲學中的“物質(zhì)”基本可包含在“色法”概念中.空是指沒有自我性,這是萬法的通性.比如說“車”沒有自我性,意即不存在一個實有的車,當你去分析的時候,除了零件沒有所謂的車(零件一直分下去直到無分微塵,“無分微塵”到最后也不存在).車,只是我們的一種假設和定義而已.心經(jīng)上講的“色不異空”,首先破的是色法.
澄海區(qū)逯長: ______ 佛經(jīng)說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萬千大世界一切都是色都是空但又有因果 一切事物皆有因果!因果是建立在空上.這是一個辯論關系!南無阿彌陀佛………
澄海區(qū)逯長: ______ 空是無所有,不可得.好象電視影像不可當真,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隨因緣轉(zhuǎn)換不停.阿彌陀佛!
澄海區(qū)逯長: ______ 空性是對利根人說的 或者是對佛法從低到高次第學習的人說的,如果是初學者沒有能力理解 先不要管空性不空性,先學習業(yè)因果的道理,從學會布施開始,到持戒,忍辱往后學,慢慢都會明白. 就是如爬山一樣,在山底下的時候,一步一步往上爬,不要馬上就想看到山頂才能夠看到的風光.
澄海區(qū)逯長: ______ 佛教四禪八定中有:色界四禪與無色界四定,合稱四禪八定.入無色界四空定簡稱入空定,即:1、空無邊處定,2、識無邊處定,3、無所有處定,4、非想非非想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