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作到氣沉丹田? 如何做到氣沉丹田?
為了真正弄清楚“氣沉丹田”的意義,必須首先搞清“氣”和“丹田”這兩個概念,以及如何“沉”法。
一、丹 田
“丹田”究竟在人體的什么部位?現(xiàn)列舉各種說法于后,供參考、分析。
1、神闕穴。屬任脈,位于臍中。后面正對命門穴(屬督脈,腰椎第二棘突之下凹陷處),為一身之中,斷臍之所。
2、氣海穴。屬任脈,又名下氣海。位于體前正中線上,臍下一寸半處。
3、石門穴。屬任脈,別名丹田。位于體前正中線上,臍下二寸處。
4、關元穴。屬任脈,位于體前正中線上,臍下三寸處。
以上是從針灸穴位的點上看,上下就有三寸之差。
以下又有人把丹田分為上、中、下三處。
5、上丹田,印堂穴。別名有祖竅、玄竅、空竅、根竊、山根、宗根、天根、有根、方寸、元門、眾妙門等。它是元“神”出處之所,泥丸腦府的門闕,在人體至關重要。
6、中丹田,膻中穴。屬任脈,又名上氣海,為“氣”之海。位于體前正中線上,在兩乳之間,胸骨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
7、下丹田,泛說有神闕、氣海、石門、關元等穴。為蓄“精”的倉稟。
另外,還有把上、中、下丹田認定是在:
8、上丹田,百會穴。位于后發(fā)際之上七寸,約當兩側耳廓尖連線的中點,頭頂心處。
9、下丹田,會陰穴。位于會陰部正中,前陰部與肛門之間。是任、督二脈的起點。
10、中丹田,位于上丹田百會穴和下丹田會陰穴的連接線與神闕穴和命門穴連接線相交點。
百會穴與會陰穴在身內(nèi)的連接線叫“沖脈”。神闕穴通過命門穴,圍腰部的圈線叫“帶脈”。“沖脈”相當于人體中軸線的頭和軀干上半部分。若以此種說法,則其所在位置就相差更遠了。以上所說丹田的所在部位,大部分是在氣功應用。武術中所說的丹田,都認為應當在小腹部,雖然氣海穴、石門穴、關元穴的點上有距離,在對“面”上的認識還是一致的。
二、氣
中國人對“氣”的認識是很復雜的,不僅僅是物理學上所說的“氣”是氣體也。這里所談到的“氣”是專指人體內(nèi)在的“氣”。中醫(yī)認為“氣”的由來,是一個極為微妙和深奧的問題,也是現(xiàn)代人體科學發(fā)展到今天所要研究、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中醫(yī)界有人認為,宇宙萬物之生長、發(fā)展、運動、變化(生、長、化、收、藏),都是“氣”的作用。人之所以有生命的活動,也同樣是由“氣”的功能作用所為。“天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宇宙之大氣(天空之氣),人體之生氣(生命之氣)都是在不停地運動著的。人體是個整體,人與天地也是個整體。因為人的生氣與天之大氣是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中醫(yī)的先賢張景岳在其所著的《類經(jīng)》中說:“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賴此氣”。由人的胚胎時期開始,氣就有了萌芽,因為胎兒要靠母體進行內(nèi)呼吸,以吸收營養(yǎng)而發(fā)育、成長,這就需要依賴母體的祖氣(精氣)。胎兒離開母體切斷臍帶后,靠自身的機能,由“哇”的一聲哭,開始即與大氣進行氣體交換。
“氣”,沒有一定的形狀,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是能夠自由散布的物質。“氣”在人體中是流動的,周身上下、內(nèi)外表里無處不到,因為它是生于先天,稟于后天,所以又有先天祖氣(精氣)、后天谷氣(胃氣)的名稱。
人體的氣,又稱為“真氣”,在《靈樞·剌節(jié)真邪篇》中說:“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這就說明了真氣的本身是稟受于先天,得到天之大氣,與水谷飲食之氣并合而成,它有充養(yǎng)全身的功能。“真氣即元氣。氣在天者,受之于鼻而喉主之。氣在水谷者,入于口而咽主之。然鐘(集中)于未生之初者,曰先天之氣。成于已生之后者,曰后天之氣。氣在陽分者即陽氣;氣在陰分者即陰氣,氣在表曰衛(wèi)氣;氣在里曰營氣;在脾曰充氣;在胃曰胃氣;在上焦曰宗氣;在中焦曰中氣;在下焦曰元陰、元陽之氣。
元氣包括元陰、元陽之氣,因為來源是稟受于先天之精所化,故又名“原氣”,但它要靠后天營養(yǎng)而不斷滋生。在《難經(jīng)·第三十六難》中說:“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命門”有生命門戶的關鍵之意,是先天之氣蘊藏所在,是人體生化的來源,生命的根本。故張景岳云:“命門為原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fā)。”“命門”之火體現(xiàn)腎陽(元陽)的功能;“命門”之水體現(xiàn)腎陰(元陰)的物質。所以說“命門”是“水火之宅”,“命門”之火(腎之元陽)也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所說的腎上腺皮質功能。
腎主水而藏精,為人身元陰之處;命門主火而升發(fā),為人身元陽之處。元陰是先天的真水,元陽是先天的真火。二者相互關系是陰陽互根、水火相濟,只有陰陽水火互相作用,才能產(chǎn)生真元之氣。真元之氣不僅是人的生命力,又是人身生化的源泉。
以上所說的,具有各種名稱的“氣”,都是屬于中醫(yī)學說的理論。中醫(yī)所指的這些“氣”,是人體內(nèi)能使各器官正常地發(fā)揮機能的原動力。顯然,這種“氣”不是我們所討論“氣沉丹田”的“氣”。
在前面說過,“氣在天者,受之于鼻而喉主之”。這是說,在天的大氣從鼻入,通過喉進入肺與人體進行氣體交換。這個“氣”是實在的氣體,并能進入人的體內(nèi)。這種吐故納新,吸氧呼碳的常識,任何人都知道。
三、如何“沉”法
有的練功家所謂的“氣貫丹田”(主要是指下丹田、小腹部位),亦稱“氣沉丹田”或“丹田注氣法”等。即是:當吸氣時自感有氣下行至小腹。呼氣時此“氣”由小腹徐徐吐出,并有意下沉,小腹使之產(chǎn)生感覺,此即稱“氣貫丹田”。當深吸氣時橫膈下降幅度增大,可以直接壓擠肝、脾、胃、腸等臟器,而產(chǎn)生下行之力。另外通過以意領氣,日久自然意到氣到而呈現(xiàn)氣貫之感,與力感合而為一,便形成氣貫丹田。氣貫丹田,可以行氣往下,能促使腹式呼吸的形成。另外氣貫丹田時,小腹確有吸氣時凸出,呼氣時回縮的動作。
還有不少練功家,把“氣沉丹田”只解釋為:“在練功時盡量加深呼吸、加長頻率,把呼吸氣向下引到丹田處”。
分析這些解釋,不難看出,講說這種道理的人是富有想象力的。稍有生理知識的人都知道,人體與外界的空氣進行氣體交換主要是依靠肺部。空氣能出入的內(nèi)臟只是肺臟。外界的空氣不可能穿透肺底、膈肌到達腹中,更何況深在小腹的丹田呢?應該說是:在進行“腹式深呼吸”有了腹部肌肉的收縮、擴張配合了胸廓的呼吸運動,加大了吸氣量而矣。
還有人把“意守丹田”當成“氣沉丹田”。他們說,在練功時把精神、思想、意念集中在丹田處。由于長時間意領、意守就能意到氣到,此即為“氣沉丹田”。“意守丹田”是氣功鍛煉的方法之一。氣功中的“導引術”就是在練功時把意念集中守于“玄竅”(上丹田印堂穴)、中丹田膻中穴、下丹田小腹部等部位。進而把“意念(氣團、熱感)”緣任、督脈循環(huán)運轉成為“小周天”。功深后還能擴展到上、下肢的“陰維、陽維、陰蹺、陽蹺”等八脈進行運轉,成為“大周天”。(這是氣功的功夫,而不是太極拳。)太極拳只能把“意念”顯示在應用的軀體的部位上。不能把“意念”用到丹田、腳下或其他的部位上去。太極拳與氣功有很多共同、相似或接近之處,但絕不能就說成太極拳=氣功。所以“氣沉丹田”絕不是“意守丹田”(意沉丹田)。
在中醫(yī)界人士中還有這樣一種說法:元氣即丹田氣。
“元氣之生成來源于先天之精。胚胎之結,中間一點動氣,乃先天之精所化生。即后天氣海之元氣也。得母蔭育充盛,發(fā)揮作用。后天元氣賴精氣(筆者按:應是飲食營養(yǎng)的谷氣)之不斷滋養(yǎng),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生長和發(fā)育。因此,元氣愈充沛,臟腑愈強盛,身體就會強壯。故練功家非常注意培養(yǎng)元氣以固根本”。中醫(yī)學說可以這樣講,但不能應用到太極拳里。否則,就形成是:元氣即是丹田氣,即后天氣海之元氣也。此氣原本自然存在于氣海丹田之處,又何必再談“氣沉丹田”呢?
祖國古代的醫(yī)學、近代的中醫(yī)理論都說人體內(nèi)存在著各種不同名稱的“氣”。這種“氣”在西醫(yī)中、在生理學中、在解剖學中沒有查到,尚須研究、探討。我們應該承認人體之內(nèi)存在著這種“氣”。但不是我們所討論“氣沉丹田”的“氣”。當然,人體內(nèi)確實存在著不少的氣體,大部分是在肺部,其次是在腹部,其他各器官中多少都存在著氣體,就連細胞中也有氣體存在。可是這些氣體不能受意識的支配或體形姿勢的變動而改換其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說這些氣體不能因為人的意念或運動而使它集中、沉落在丹田(小腹)之處。
那么,怎樣才能“氣沉丹田”呢?根據(jù)筆者自身的體會和研究眾多老前輩們的論述,結合一般科學道理,論證如下:
1. 先確定丹田的位置
在前面已經(jīng)把練功家所說的丹田位置介紹出來,也可能有遺漏之處不再補充。一般通常的說法都是指丹田在小腹。難道說只是在表皮上某一點或某一處面積之內(nèi)嗎?不是的。針灸的穴位也不是指表皮處而言,是針剌入到組織內(nèi)固定的深度后,所感到,發(fā)現(xiàn)“得氣”的地方。
“丹田”是道家(修道、煉丹之士)說在體內(nèi)修煉出藏“金丹”的地方。當然,這個藏丹之處,也不可能在體膚表面。那么,從皮膚表面算起應當深入到多少尺寸呢?可惜筆者還沒有查找到可靠的數(shù)據(jù)。所以說這個距離是某個發(fā)言人自已選定的,筆者現(xiàn)在指定“丹田”具體的位置是在:從小腹隆起的最高點,向身體站立時的中軸線(沖脈)垂直交接處。將此點擴大為團。此處完全符合“下丹田”條件的要求。中國人常說:“精、氣、神”各有所在之處,它們分居于下、中、上丹田。下丹田藏精,是“練精化氣之處”;中丹田藏氣是“練氣化神之處”;上丹田藏神是“練神還虛之處”。現(xiàn)在所說的“丹田”正是居于小腸之間,是營養(yǎng)精華輸出的總庫房,也是生殖精液的大本營。
2.什么樣的“氣”才能由意識和形體的改變而移動。
太極拳所說的“氣沉丹田”之“氣”,實際是人體的“重心”。重心就像水平儀中的氣泡一樣,在擺放端正時,此氣泡居于中心。
3.“氣沉丹田”
就是通過身體姿勢的改變后,使重心沉降到這種說法的“丹田”處。
重心者,是物體各部分所受重力(地心引力)產(chǎn)生的合力。此合力的作用點就叫做這個物體的重心。人體的重心不像物體那樣恒定在一點上。因為人體內(nèi)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呼吸、消化、血液循環(huán)等生理過程。而且更重要的是人體的體型各異,還經(jīng)常改變成各種不同的姿勢與運動狀態(tài)。所以人體的重心是隨著身體處于生理過程的進行和體態(tài)姿勢的不同,在一定范圍內(nèi)移動著。根據(jù)研究結果表明,一般情況下,端正站立時身體的重心,位于第三骶椎上緣前方約7厘米處,相當于髖關節(jié)額狀軸的后方高約4~5厘米處。
由于上述的種種原因,重心經(jīng)常上下、前后、左右地搖擺在5~10厘米的范圍之內(nèi)。
現(xiàn)在談談如何能使重心沉降到丹田之處(氣沉丹田)。
人在用力、挺立、僵直時都能促使自身的重心向上移動。反之,如果能將全身放松,既便是保持原姿勢也可以下降重心。
要讓重心下沉到小腹中間,最關鍵的兩個條件是:
1、在體內(nèi)要使膈肌活動 有這樣的現(xiàn)象,一般人都能感覺和體會到。在做挺胸、挾背、頸椎向后上提的“胸式呼吸”時,就會感覺到自已長高了些,這實際是重心上移的“副作用”。如果按照太極拳諸多的姿勢要求“涵胸拔背、松肩垂肘……”再加上深長細柔的“腹式呼吸”,則能使重心降下來。此時重心的升降,主要是依靠膈肌的提(收縮)、沉(舒張)。通常內(nèi)臟器官的機能活動,不受意識的控制,但骨骼肌和身體的活動確能影響內(nèi)臟、肺和膈肌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相對的說膈肌能起到調(diào)整某些內(nèi)臟器官的適當位置。因此,“內(nèi)家”的功夫都主張要“胸空腹實”,就是讓膈肌舒松而促使重心向“丹田”下沉,氣息出入才能順暢,心情才能平靜,大腦才能排除雜念,進入專心致意的境界。
2、在體外要使腰部向前挺緊或往后放松,就能使重心升降,對沒有練過功的人來說是不易感覺出來。為了確讓人知道它是能夠移動的,可以做這樣的實驗。
①會游泳的人,一般都知道要想在水面上仰著漂浮起來,其具體的姿勢必須盡量往后仰頭把兩耳沒于水中,而把鼻和口露在外邊。這不只是為了便于用鼻和口進行呼吸,也是達到頸和背往后上方挺起來。第二個要點,是要把肚臍露出水面。這樣挺胸腆肚的要求,是把腰部用力繃緊,加大腰椎向前凸出的彎度。其目的就是使重心在體內(nèi)上升。人的兩下肢的質量比重大于胸腹腔。為了讓較重的下肢也能浮起來,就必須把重心往上提才行,不然是漂不起來的。
②如果是不會游泳的人,下不了深水也不要緊,可以在浴池里體驗一下。身體斜坐于水中,后腦靠著水池的邊沿兩腿伸直。在不改變身體其他部位和姿勢之時,如把腰部向前微挺,就能使臀部浮起,如把腰部向后微放松,則臀部自然下沉。這個實驗也能說明挺腰、松腰可使重心上升、下降。
因此,要使練功者的重心下沉到丹田處,首先必須要調(diào)整好正確的姿態(tài)。尤其是內(nèi)、外兩個關鍵的要領。練太極拳必須要“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互相照應、上下一致、不可偏廢。并要練習好特殊的姿勢要求。如:懸頂豎項、兩眼平正、面部自然、唇貼齒合、舌舐上腭、用鼻呼吸,松肩垂肘、涵胸拔背、松腰疊胯、溜臀裹襠,屈膝折踝,展指(趾)舒掌。
這些要求都是為了讓周身的關節(jié)和肌肉放松,不能使關節(jié)用力合攏和肌肉緊張僵直。同樣,精神、情緒、心境、意念也都要放松,平靜、安舒、專注。呼吸更要均勻、輕松、緩細、深長。內(nèi)部因素也是促使人體重心升降的條件。以上所述亦適用于調(diào)息、意守的氣功功法。氣功家講究前通“三田——玄竅、膻中、氣海”,后過“三關——尾閭、夾脊、玉枕”的小周天和通達四肢八脈的大周天。再進一步做到意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如此種種涉及到較高的功夫,都必須先由身形姿勢做起,如果不能使身體重心下降到小腹之中的“氣沉丹田”之處,其他功夫皆等于白練。或許有的人還沒有在主觀上意識到要這樣做,但功夫深厚者,確能自然達到水到渠成。如果我們在普及、推廣太極拳之時,在開始學太極拳之時或將入門之時,就懂得這個道理,學會這種鍛煉要領,完全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談談練太極拳為什么要“氣沉丹田”。人們通常把形意、八卦、太極稱為內(nèi)家拳。主要是它們與其它武術拳種的區(qū)別在于屈膝降低重心。太極拳不僅只是屈膝運動,而且還要求從始至終都要貫注“松凈、用意”以求在體內(nèi)的重心下降到小腹之中(丹田處),在動作時不發(fā)生驟然的變動。這就是內(nèi)家拳最主要的特點。根據(jù)太極拳的特殊性質所決定,要求做到“氣沉丹田”有如下理由:
①氣沉丹田,是人在地面上站立或活動時,重心已降到盡可能的低處。我們都知道人體站立時穩(wěn)固與否,是決定重垂線是否在支撐底面積之內(nèi)。如在其內(nèi)時則穩(wěn)定,如垂點是在支撐底面積的中心最佳位置上,則是最穩(wěn)固。如靠近邊緣時,則有傾斜的危險。移出支撐面積以外,就會傾倒。此既是“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之實意。同樣大的支撐底面積,重心愈低,穩(wěn)定角愈大,則站立得愈穩(wěn)定,愈容易掌握自已的平衡。當然降低重心的高度,是以有利于運動為原則。
②人體在站立或活動時,如降到適當?shù)牡投龋瑒t肢體能伸屈得更長,有利于進退舒展。另外,按照力的平行四邊形圖解法則,人體站立向前推力時與地面形成的角度愈小,其所成的合力愈大。比如:某人靠在不大于其體重的一物體上,只要身體做出一定的傾斜角度,就能推動該物。雖然他本人沒有任何從主觀上想用力去推。事實上,他自身體重傾斜后所產(chǎn)生的力足以推動該物體。
③重心低,站立穩(wěn)固,則上體愈能舒松、輕靈、敏捷、運動自如,呼吸也能平穩(wěn)、均勻、深長。重心低能使精神、思想、情緒達到安舒、集中、平靜。才能更好的用意識引導動作。
《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以心行氣”,“先在心,后在身”。楊禹廷宗師也說:“以意導體,以體導氣”,“意識是第一主導”。所以在塑造各種姿勢或完成要求的動作之時,皆首先要有意念的引導。要使自已達到“氣沉丹田”,意念的先驅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內(nèi)在因素。
綜合以上的例證和觀點,可以總結出“太極拳要求的氣沉丹田”,就是在練拳和推手時,無論在定勢剎那之間的“靜”和在動作不斷進行時的“動”,都要運用“意識引導動作”和“體神的徹底松凈”。尤其是腰部的舒松(使脊椎上最大的向前彎曲的腰弓往后垂直)能讓自己的重心沉降到中軸線與小腹下部的交叉處。這樣就真正做到了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首先要明確其部位:臍至關元穴(臍下三寸正中)的一片。
以意領氣,使氣入下腹正中。每天早上換氣后,或直立,或站弓步樁、馬步樁,開始以意領氣,每時每刻以意調(diào)息,意守丹田。
要呼吸緩慢均勻,吸氣較深呼氣較快。
還必須做到意念跟著走,也就是你想把你呼吸的氣直到丹田。 不過我建議你買些氣功或太極方面的書上面就有。
收腹,不要挺胸,呼吸均勻,摒除雜念。剛開始感覺不到,也沒有必要刻意的感覺,時間長了就有感覺了。
就這些。樓上的真羅嗦。
氣沉丹田,首先要明確其部位:臍至關元穴(臍下三寸正中)的一片。
以意領氣,使氣入下腹正中。每天早上換氣后,或直立,或站弓步樁、馬步樁,開始以意領氣,每時每刻以意調(diào)息,意守丹田。
如何作到氣沉丹田?
太極拳中的"氣沉丹田"之"氣",實際是人體的"重心"。通過調(diào)整身體姿勢,使重心沉降到丹田處。這需要調(diào)整正確的姿態(tài),尤其是內(nèi)、外兩個關鍵要領,如懸頂豎項、兩眼平正、面部自然、唇貼齒合、舌舐上腭、用鼻呼吸,松肩垂肘、涵胸拔背、松腰疊胯、溜臀裹襠,屈膝折踝,展指(趾)舒掌等。練太極...
如何作到氣沉丹田?
還有不少練功家,把“氣沉丹田”只解釋為:“在練功時盡量加深呼吸、加長頻率,把呼吸氣向下引到丹田處”。 分析這些解釋,不難看出,講說這種道理的人是富有想象力的。稍有生理知識的人都知道,人體與外界的空氣進行氣體交換主要是依靠肺部。空氣能出入的內(nèi)臟只是肺臟。外界的空氣不可能穿透肺底、膈肌到達腹中,更何況深...
怎樣做到氣沉丹田
要做到氣沉丹田,必須先要做到全身舒松,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腰胯放松。初學時不易體會氣沉丹田,經(jīng)過一個時期腹式呼吸的.鍛煉,慢慢體會到呼吸時有內(nèi)氣的存在。鼻孔吸氣時,自然中的大氣自鼻腔向內(nèi)經(jīng)呼吸道而下,同時又會感到丹田有氣上逼腹中。而呼氣時,殘氣自鼻腔上出,但反覺腹中有氣降逼丹田...
太極拳怎樣做到氣沉丹田
前邊已經(jīng)提到過,練拳過程中的氣沉丹田是隨著拳勢的變化,讓氣在丹田(氣海)與中脘之間,有提有下,起伏鼓蕩。對于具有一定功夫的人來說,只要在走架時注意作到: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圓而正,塌腰松胯,開吸合呼,蓄吸放呼。吸為提,氣到中脘,呼為下,氣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氣沉丹田的'要求。...
氣沉丹田,丹田到底是什么?
三、如何做到氣沉丹田?對于有一定功底的人來說,氣沉丹田是在走架時,隨著拳勢的變化,讓氣在丹田與中脘之間有提有下,起伏鼓蕩。而對于初學者,可以分三步來練習:1. 首先練習松靜站立,無論采用形意拳的三體式、八卦掌的定勁樁、太極拳的混元樁還是少林拳的馬步樁,都要要求全身放松,精神貫注,...
如何氣沉丹田
這樣站立一段時間后,再做下一動作。2.轉丹田 立正站立,開左腳向左與肩同寬,意守丹田,然后以意領氣,以丹田為圓中心,自左向右轉36下,吸一口氣咽下。再從右向左轉36圈,再吸一口氣咽下。是為轉丹田。3.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全身放松,用腰部帶動,自左向右作...
怎樣氣沉丹田
”三、怎樣作到氣沉丹田?前邊已經(jīng)提到過,練拳過程中的氣沉丹田是隨著拳勢的變化,讓氣在丹田(氣海)與中脘之間,有提有下,起伏鼓蕩。對于具有一定功夫的人來說,只要在走架時注意作到: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圓而正,塌腰松胯,開吸合呼,蓄吸放呼。吸為提,氣到中脘,呼為...
俗語說的:氣沉丹田是什么意思?該怎么作?丹田又是身體的那個部位!_百度...
丹田在臍下三寸,氣沉丹田,就是要求練拳時盡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識地強行向下壓氣。這是針對人們練拳時,氣容易上提,產(chǎn)生憋氣和上重下輕、重心不穩(wěn)的毛病而提出來的
如何做到氣沉丹田
本人認為,氣沉丹田是指:練功者功力修為達到一定高度,于功法演練中,進入深層次的松靜狀態(tài)后,恰如《老子》所謂“虛其心,實其腹”的一種入靜狀態(tài)。氣沉丹田是在長期不懈的功法習練中,達到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斂臀、尾閭中正等要求,使全身內(nèi)外完全放松,并在心意恬靜無憂的狀態(tài)下...
點穴功的問題——氣集丹田是不是把內(nèi)氣運到丹田就行了?
先生常說的“活潑于腰,涵蓄在胸,運丹田之力,發(fā)腎氣以擊人。”三、怎樣作到氣沉丹田?前邊已經(jīng)提到過,練拳過程中的氣沉丹田是隨著拳勢的變化,讓氣在丹田(氣海)與 中脘之間,有提有下,起伏鼓蕩。對于具有一定功夫的人來說,只要在走架時注意作到: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圓而...
相關評說:
禮縣凸輪: ______ 不是把丹田之氣下沉,是氣沉丹田.方法1:練功結束前,吸氣同時意念真氣進入下丹田.方法2:練功結束前,吸氣同時意念真氣從汗毛孔進入下丹田.
禮縣凸輪: ______ 首先采用腹式呼吸,在吸氣的同時意念氣從鼻腔經(jīng)身體經(jīng)絡穴位進入丹田(由于每家的功法都不一樣,所以氣循經(jīng)的路線也不一樣),然后呼氣,呼氣的同時意念吸入的氣全部進入丹田,并想象丹田中的是一個球形氣體. 回答完畢
禮縣凸輪: ______ “丹田”究竟在人體的什么部位?現(xiàn)列舉各種說法于后,供參考、分析.1、神闕穴.屬任脈,位于臍中.后面正對命門穴(屬督脈,腰椎第二棘突之下凹陷處),為一身之中,斷臍之所.2、氣海穴.屬任脈,又名下氣海.位于體前正中線上,...
禮縣凸輪: ______ 我談一些我的經(jīng)驗,我剛學的時候也很苦惱,總是掌握不了氣息的運用.你老師說“下緊上松”應該理解為“下主動上被動”上松不能松的沒了.教你一招,把氣吸到肚子里你你應該會吧!(吸的飽滿不要太撐,感覺胸部沒吸,放松吸)然后心窩向上前傾,身體不要前傾.然后小腹(丹田)主動向斜上方上身被動用力吹氣.你的腰部用力我估計是像拉屎樣向下憋(冒昧)根本沒用對.再補充一點我估計你頭部唱歌那一點還沒找到,這個點也不好描述,感覺氣到了那個點再張口唱. 多聽,多看,多體會不要聽哪一家之言,老師說的也不一定對,因為沒有絕對的希望你竟快找到感覺.
禮縣凸輪: ______ 丹田在臍下三寸,氣沉丹田,就是要求練拳時盡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識地強行向下壓氣.因為“先天之氣宜穩(wěn),后天之氣宜順”.后天之氣指的是兩個方面,一是自然界中的清氣,一是指后天之本的“脾胃”之氣,就是水谷精微之氣.“宜順”就是一是指的呼吸要順其自然.腹穩(wěn),呼吸自然就順,下盤就能穩(wěn)固.氣沉丹田的煉精化氣,二是水谷精微之氣有后天之本“脾胃”化生.一生于內(nèi),一生于外,內(nèi)外相合, 煉氣化神,以具備“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功能.這樣,內(nèi)氣、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剛發(fā),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實施于較技攻防中.
禮縣凸輪: ______ 上邊那哥們說的沒錯,再加上點東西更容易體會,你可以試試:雙掌托天,腳后跟踮起,全身努力向上伸展,到極點時身體一松手往下一按,腳后跟一落,膝蓋放松自然彎曲,然后找似尿非尿的感覺,一般人做上幾次就能體會到了.
禮縣凸輪: ______ 氣功的關鍵在意念,不在動作.首先記住氣功的基本要求,靜,松,勻細.意守丹田,發(fā)揮想象力,意想一股能量注入丹田
禮縣凸輪: ______ 1.在吸氣時,先運用丹田肌肉向外頂撐,將氣引入肺部,如同針筒在吸藥水時的情形—將手把往外拉,藥水就從針頭部位吸進來了.氣進入肺部后橫膈下降,壓迫腹部使下方的丹田鼓起,然后是較上方的腹部擴張,再來則是胸腔的些微擴張,吸氣較多的時候,腰部兩側也會擴張.氣沉丹田呼吸法在吐氣時,丹田以上部位應盡量放松尤其胸部不應過份緊張,以丹田作為推氣的力點,緩慢將氣呼出.2.丹田要保持彈性以控制出個種氣流速度.胸部的力量以能平穩(wěn)腹部推力即可,不需過份出力,而抵消腹部的功率.
禮縣凸輪: ______ 練聲中氣沉丹田,呼吸的時候小腹用力 可以明顯感到小腹的起伏 這種呼吸的本體感覺就是氣沉丹田
禮縣凸輪: ______ 沉丹田”為拳家術語.在近世出版的武術刊物和古代流傳下來的拳經(jīng)、拳論上,經(jīng)常可見.老拳師們教拳時,也常把“沉氣”二字掛在口邊.王宗岳在其《太極拳論》中寫道:“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形意拳內(nèi)功經(jīng)中有“龜尾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