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古詩翻譯及賞析怎么寫? 《十五夜望月》翻譯及譯文是什么?
原文
十五夜望月
王建 〔唐代〕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
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無聲無息打濕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們都仰望當空明月,不知道這秋思之情落在了誰家?
注釋
十五夜:指農歷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穎。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面的樣子。
鴉:鴉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盡: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這里指懷人的思緒。
落:在,到。
鑒賞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全詩四句二十八字,以每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xiàn)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此詩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huán)境,暗寫人物情態(tài),精煉而含蓄。這句如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首句一樣,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予人以難忘的印象。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聯(lián)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應該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周邦彥《蝶戀花·早行》詞有“月皎驚烏棲不定”句,就是寫這種意境。)“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全句無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處處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無聲濕桂花”,緊承上句,借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這句詩因桂香襲人而發(fā)。在桂花諸品中,秋桂香最濃。在皎潔的月亮上某些環(huán)形火山的陰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賦予它美好的形象,說它是月宮里的桂樹,有的傳說還說人間的桂樹是天上落下來的種子生成的(宋之問《靈隱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這句詩描寫了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lián)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
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lián)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詩人選取“無聲”二字,細致地表現(xiàn)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玉兔,那揮斧的吳剛,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為霜露之類似雨雪都從天而降,因而詩人探桂時奇怪冰涼的露水把花枝沁得這么濕卻沒聽到一點聲音。如此落筆,既寫出了一個具體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現(xiàn)了夜之深和靜,似乎桂香與寒氣襲人而來了,帶給人以美的聯(lián)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兩句采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lián)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xiāng)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xiāng)之人遙望家鄉(xiāng)親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xiàn)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
天下離人千千萬萬,懷人愁緒如綿綿秋草,逐處叢生;詩人在思誰是確定的,說“不知秋思落誰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似虛而實,深得詩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xiàn)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癡情,手法高妙。在煉字上,“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
這首詩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委婉動人。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只知是詩人在中秋佳節(jié)與朋友相聚時所作,寄友人杜元穎的。原詩詩題下注云:“時會琴客”,說明佳節(jié)良友相聚,并非獨吟。
作者簡介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后出為陜州司馬,世稱王司馬。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
《十五夜望月》古詩翻譯:
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無聲無息打濕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們都仰望當空明月,不知道這秋思之情落在了誰家?
賞析: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詩題,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處以《全唐詩》為準。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于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后進入了睡鄉(xiāng)。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使人不由會聯(lián)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這句詩讓人聯(lián)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lián)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lián)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他選取“無聲”二字,細致地表現(xiàn)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玉兔,那揮斧的吳剛,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詩句帶給讀者的是十分豐富的美的聯(lián)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xiāng)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xiāng)之人遙望家鄉(xiāng)親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xiàn)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xiàn)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癡情,手法確實高妙。后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這樣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煉字上,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錄此詩,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認為,“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非常委婉動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
原文: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注釋:
1.十五夜:指農歷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2.杜郎中:名杜元穎。
3.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4.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面的樣子。
5.鴉:鴉雀。
6.冷露:秋天的露水。
7.盡:都。
8.秋思:秋天的情思,這里指懷人的思緒。
9.落:在,到。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只知是詩人在中秋佳節(jié)與朋友相聚時所作,寄友人杜元穎的。原詩詩題下注云:“時會琴客”,說明佳節(jié)良友相聚,并非獨吟。
作者簡介: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后出為陜州司馬,世稱王司馬。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
作品概述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詩人王建創(chuàng)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容的七絕。
全詩四句二十八字,以每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xiàn)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此詩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作品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⑴
中庭地白樹棲鴉⑵,冷露無聲濕桂花⑶。
今夜月明人盡望⑷,不知秋思在誰家⑸?
詞句注釋
⑴十五夜:指農歷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即杜元穎。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樣子。
⑶冷露:秋天的露水。
⑷盡:都。
⑸秋思(sì):秋天的情思,這里指懷人的思緒。在:一作“落”。
翻譯
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點點無聲打濕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當空世間人人都仰望,不知道這秋日情思可落到誰家?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是詩人在中秋佳節(jié)與朋友相聚時所作。詩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見是寄友人杜元穎的。原詩詩題下注云:“時會琴客”,說明佳節(jié)良友相聚,并非獨吟。
賞析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在民俗中,中秋節(jié)的形成歷史悠久。詩人望月興嘆,但寫法與其他中秋詠月詩完全不同,很有創(chuàng)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huán)境,暗寫人物情態(tài),精煉而含蓄。這句如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首句一樣,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予人以難忘的印象。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聯(lián)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應該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周邦彥《蝶戀花·早行》詞有“月皎驚烏棲不定”句,就是寫這種意境。)“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全句無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處處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無聲濕桂花”,緊承上句,借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這句詩因桂香襲人而發(fā)。在桂花諸品中,秋桂香最濃。在皎潔的月亮上某些環(huán)形火山的陰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賦予它美好的形象,說它是月宮里的桂樹,有的傳說還說人間的桂樹是天上落下來的種子生成的(宋之問《靈隱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這句詩描寫了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lián)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lián)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詩人選取“無聲”二字,細致地表現(xiàn)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玉兔,那揮斧的吳剛,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為霜露之類似雨雪都從天而降,因而詩人探桂時奇怪冰涼的露水把花枝沁得這么濕卻沒聽到一點聲音。如此落筆,既寫出了一個具體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現(xiàn)了夜之深和靜,似乎桂香與寒氣襲人而來了,帶給人以美的聯(lián)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兩句采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lián)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xiāng)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xiāng)之人遙望家鄉(xiāng)親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xiàn)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天下離人千千萬萬,懷人愁緒如綿綿秋草,逐處叢生;詩人在思誰是確定的,說“不知秋思落誰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似虛而實,深得詩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xiàn)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癡情,手法高妙。在煉字上,“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
這首詩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委婉動人。
名家點評
《唐詩直解》:難描難畫。
《唐詩訓解》:落句有懷。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妙景中含,解者幾人?
《唐詩摘鈔》:《秋思》,琴曲名。蔡氏《青溪五弄》之一,非自注(按題下自注:時會琴客),則末句不知其所謂矣。通首平仄相葉,無一字參差,實為七言絕之正調。凡音律諧,便使人誦之有一唱三嘆之意。
《唐詩別裁》:不說明己之感秋,故妙。
《唐詩從繩》:琴客在此地作《秋思》曲,月下聽琴者,不知在誰家也。
《網師園唐詩箋》:性情在筆墨之外(末二句下)。
《詩境淺說續(xù)編》:自來對月詠懷者不知凡幾,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著想高踞題顛,言今夜清光,千門共見,《月子歌》所謂“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誰家庭院?詩意涵蓋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問語,笑致尤見空靈。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濕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經意之筆。
《唐人絕句精華》:三四見同一中秋月夜,人之苦樂各別。末句以唱嘆口氣出之,感慨無限。[
作者簡介
王建,唐代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人)。出身寒微。大歷(唐代宗年號,公元766—779年)進士。晚年為陜州司馬,又從軍塞上。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其以田家、蠶婦、織女、水夫等為題材的詩篇,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有所反映。所作《宮詞》一百首頗有名。有《王司馬集》。
翻譯: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無聲無息打濕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們都仰望當空明月,不知道這秋思之情落在了誰家?
賞析: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全詩四句二十八字,以每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xiàn)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此詩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huán)境,暗寫人物情態(tài),精練而含蓄。“冷露無聲濕桂花”,緊承上句,借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這句詩描寫了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lián)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兩句采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lián)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
天下離人千千萬萬,懷人愁緒如綿綿秋草,逐處叢生;詩人在思誰是確定的,說“不知秋思落誰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似虛而實,深得詩歌含蓄之美。
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xiàn)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
出自: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
全文: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注釋:
十五夜:指農歷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穎。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面的樣子。
鴉:鴉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只知是詩人在中秋佳節(jié)與朋友相聚時所作,寄友人杜元穎的。原詩詩題下注云:“時會琴客”,說明佳節(jié)良友相聚,并非獨吟。
《十五夜望月》古詩翻譯:
譯文:
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無聲無息打濕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們都仰望當空明月,不知道這秋思之情落在了誰家?
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唐代〕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十五夜望月》賞析: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于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后進入了睡鄉(xiāng)。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
“冷露無聲濕桂花”,這句詩讓人聯(lián)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lián)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xiāng)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xiāng)之人遙望家鄉(xiāng)親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
整體賞析: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非常委婉動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
十五夜望月古詩的翻譯
二、今夜月明人盡望 原文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譯文今宵明月當空,人人抬頭仰望,卻不知那秋日的思緒飄落于何方之家。賞析第二句表達了中秋之夜人們共同仰望明亮的月亮,抒發(fā)了詩人對團圓的渴望和對他人孤獨感受的共鳴。通過“月明人盡望”和“秋思落誰家”兩個意象,傳達了人們的共同情感...
十五夜望月的全詩翻譯是什么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詩人王建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的全文翻譯如下:中秋的月光灑滿庭院,地面仿佛鋪上了一層霜雪,樹上的烏鴉已經安靜下來,進入了夢鄉(xiāng)。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濕了庭中的槐樹和桂花。今夜,明月高懸,人們都在賞月,不知道那綿綿的秋思會落在誰的家。全詩如下:中庭地白樹...
《十五夜望月》翻譯是什么?
一、譯文: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無聲無息打濕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們都仰望當空明月,不知道這秋思之情落在了誰家?二、出處:唐代詩人王建所著《十五夜望月》。三、原文: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四、注釋: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十五...
十五夜望月翻譯
十五夜望月翻譯是: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點點無聲打濕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世間人人都仰望,不知道這秋日情思可落到誰家?此詩是詩人在中秋佳節(jié)與朋友相聚時所作。詩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見是寄友人杜元穎的。1、原詩詩題下注云:時會琴客",說明佳節(jié)良友相聚,并非獨吟。2、...
十五夜望月古詩意思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唐代詩人王建的佳作,其全文及翻譯如下: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釋義:月光照耀下的庭院,地面被照亮如同鋪上了白霜,樹上棲息著寧靜的烏鴉。秋露悄然無聲地濕潤了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人們紛紛仰望,卻不知那秋日的思念之...
十五夜望月古詩意思簡寫20字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十五夜望月》的賞析 《十五夜望月》以中秋節(jié)思親為主題,描繪了詩人在中秋佳節(jié)獨自賞月的景象。詩人由身邊凄清孤寂的景象,引出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情境,從而抒發(fā)出詩人在中秋時心中的思親愁緒。《十五夜望月》后兩句“今夜...
十五夜望月古詩的譯文精選23句
這首詩以中秋月夜為內容,詩性地表達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思念親人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2、古詩〈〈十五夜望月〉〉的意思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點點無聲打濕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世間人人都仰望,不知道這秋日情思可落到誰家?3、《十五夜望月》這首詩的意思是: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
《十五夜望月》古詩翻譯及賞析怎么寫?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詩人王建創(chuàng)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容的七絕。 全詩四句二十八字,以每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xiàn)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此詩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作品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⑴ 中庭地白樹棲鴉⑵,冷露無聲濕桂花⑶...
十五夜望月這首詩營造了怎樣的環(huán)境氛圍詩人借此愈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十五夜望月》渲染了一種凄清空寂的氛圍。全詩描繪了詩人獨自在中庭賞月時的所見所思,描繪出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月夜圖,以蕭瑟蒼涼之景渲染出中秋望月時特有的寂寥氣氛,展現(xiàn)出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情境。《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翻譯】...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翻譯及賞析
此詩是詩人在中秋佳節(jié)與朋友相聚時所作,詩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見是寄給友人杜郎中的。詩題下原注:時會琴客,說明中秋佳節(jié)良友相聚,并非獨吟,此詩寫成當夜,也可能曾配合琴曲演唱。作品鑒賞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詩人王建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前兩句選取月光皎潔、棲鴉不驚、...
相關評說:
云巖區(qū)機構: ______[答案] 白話文譯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陰里,鴉雀先后進入了夢鄉(xiāng).由于夜深,秋露打濕了庭中桂... 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
云巖區(qū)機構: ______ 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
云巖區(qū)機構: ______[答案] 點題之句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另附上賞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
云巖區(qū)機構: ______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
云巖區(qū)機構: ______ 《十五夜望月》 翻譯: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點點無聲打濕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世間人人都仰望,不知道這秋日情思可落到誰家? 詩文: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作者:唐·王建
云巖區(qū)機構: ______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是: 庭院中央的地上結了一層白霜,樹上棲息著烏鴉,寒冷的霜露寂靜無聲地打濕了桂花.今天的月明之夜,人們都在盼望著遠方的親人,不知道這中秋的相思會落到誰家呢?
云巖區(qū)機構: ______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是: 庭院中央的地上結了一層白霜,樹上棲息著烏鴉,寒冷的霜露寂靜無聲地打濕了桂花.今天的月明之夜,人們都在盼望著遠方的親人,不知道這中秋的相思會落到誰家呢?
云巖區(qū)機構: ______ 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
云巖區(qū)機構: ______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容七言絕句.以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
云巖區(qū)機構: ______[答案] 原文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編輯本段譯文 【詩式譯】 庭院中月映地... 編輯本段賞析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農歷十五日的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月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