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已什么意思
1. 文言文中的‘已’是什么意思
已,矣,也這三個詞都常用于文言文句尾,表語各種語氣。
這時,“已”“矣”在有些地方是通用的。但作為語氣詞,“矣”較為常用。
也 ⑴同現(xiàn)代漢語“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
⑶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⑷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 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詰語氣。 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 (也者)⑴語氣助連用,起說明或解釋作用。
例:是鞭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反問。
例: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與)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帶有反詰之意。例: 唯求則非邦也與? (也么哥)句尾助詞連用,無實義。
例:枉將他氣殺也么哥。 (也已矣)罷了。
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鞏固練習(xí)] 1那老兒也都相見了。
2看坐兒的也只是搬張短凳在夾縫里安插。 3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4河南樂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5曹公,豺虎也。
6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7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8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9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10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1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12“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13余聞之也久。 14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15是說也,人常疑之。 16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17縛者曷為者也? 18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19茍政猛于虎也! 20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1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22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23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24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25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26豈獨伶人也哉! 矣 ⑴用于陳述句末,相當(dāng)于“了”。
⑵用于感嘆句末。 ⑶用于疑問句末,相當(dāng)于“了”、“呢”。
⑷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頓。 ⑸用于祈使句末,相當(dāng)于“吧”。
(矣哉)表示驚嘆的語氣詞,相當(dāng)于“了啊”。 [鞏固練習(xí)] 1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2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3吾計決矣。
4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5甚至,汝之不惠。
6吾村亡無日矣! 7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 8公子勉之矣! 9蓋亦反其本矣。
10嘻,技亦靈怪矣哉。 哉 ⑴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
⑵表示感嘆語氣,相當(dāng)于“啊”、“呀”。⑶表示疑問語氣,相當(dāng)于“呢”、“啊”。
⑷表示祈使,相當(dāng)于“吧”、“啊”。 [鞏固練習(xí)] 1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2豈若吾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 3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 4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5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6善哉。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8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9嗚呼哀哉 10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2. 文言文翻譯 已什么意思
已
動詞義:
1、象形字。象蛇形。一說原與“子”同字。本義:停止。
雞鳴不已。——《詩·鄭風(fēng)·風(fēng)雨》。傳:“已,止也。”
德音不已。——《詩·小雅·南山有臺》。傳:“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記·項羽本紀(jì)》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湯問》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漢書·列女傳》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2、完成;完畢。
已,成也。——《廣雅》
已事遄往。——《易·損》。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傳·昭公十三年》。注:“猶決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國語·齊語》。注:“畢也。”
3、治愈。
已大風(fēng)、攣踠、瘺癘治愈大風(fēng)、攣踠、瘺、癘。(大風(fēng),麻風(fēng)病。攣踠,手腳彎曲不能伸展。瘺,脖子腫。癘,惡瘡)——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副詞義:
1、已經(jīng)。表示動作變化達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2、以前。
3、罷了;算了。
4、太。表示程度。
無已大康,職思其居。——《詩·唐風(fēng)》
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5、又。表示行為的頻率。
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fù)生矣。”——《世說新語》
6、最終;終歸。
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已不足以浹萬物之變。——《荀子》
7、已而;然后。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詞義梳理
1、停止。
2、完畢。
3、終于。
4、罷了;算了。
5、罷免;黜退。
6、謂病愈;治愈。
7、太;過分。
8、已經(jīng)。
9、已往;從前。參見“已事”。
10、隨后;旋即。
11、又。
12、不許;不承諾。
13、必;一定。
14、與;給予。
15、指示代詞。此;如此。
16、語氣詞。表確定語氣,相當(dāng)于“了”。
17、語氣詞。表肯定而帶感嘆語氣,相當(dāng)于“啊”。
18、語氣詞。用于句首。
19、同“以”。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的界限。
20、同“以”。因;因為。
3. 文言文中的則什么意思
【則】(一)連詞.1、表示承接關(guān)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③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④臨視,則蟲集冠上(《促織》)2、表示條件、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②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3、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可譯為"就",或不譯.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②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③小則獲邑,大則得城.4、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轉(zhuǎn)折時,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②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促織》)5、表示選擇關(guān)系.常和“非”“不”呼應(yīng)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②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二)副詞.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2、表對已然或發(fā)現(xiàn)的強調(diào).可譯為“已經(jīng)”“原來”“原來已經(jīng)”.①及諸河,則在舟中矣.(《肴之戰(zhàn))(三)名詞.1、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shù).①《論語》六則.2、準(zhǔn)則,法則.①以身作則.。
4. 者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常見含義[2]備注:加粗例句為中小學(xué)語文課本中的例句代詞[3]1.同【現(xiàn)代漢語解釋】助詞1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術(shù)者.——《塞翁失馬》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③后遂無問津者.——《桃花源記》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醉翁亭記》 ⑤有復(fù)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2.用在名詞后,相當(dāng)于“.這個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yè).——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3.用在時間詞后面,表示“.的時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明夷待訪錄》 ②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4.放在數(shù)詞之后.例:①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②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助詞1.用在假設(shè)復(fù)句或因果復(fù)句中表停頓,以提示下文.例: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諸將吏敢復(fù)有言當(dāng)迎曹者,與此案同!——《資治通鑒》 2.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例:何者?上下之分也.3.與“若”之類字組成某種詞組,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dāng)于“.的樣子”、“.似的”.例:①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驢》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4.放在主語后,引出判斷.構(gòu)成“者。
也”的結(jié)構(gòu).例: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生僻/不確定含義1.(不確定,雖然許多版本異譯為該含義,但《古漢常用字典》中查不到,可能與助詞中的含義1相同)放在主語之后,引出原因.例: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不確定)助詞,放在假設(shè)復(fù)句中,表示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的話”.例:①入則無法家弗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②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3.(不確定)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jié)束.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②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4.(生僻含義)通“也”:----《韓非子·八經(jīng)》:“任事也無重……處官也無私.”[4]《說苑·政 也理》:“魯無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義解,而見古書中“者”“也”可互用.。
解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7. "文言文"的含義是什么 文言文文言文”是相對于“白話文”而言。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 “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后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
白話文文言文啥意思
3. 白話文是什么意思 白話者,當(dāng)前行文之法及言談口述之語也! 白話文是當(dāng)前時下流行的行文方法和口語言談的綜合體現(xiàn),語法和詞義,以及語言習(xí)慣都是當(dāng)前使用的這些,沒有時代歧義。 與之相對應(yīng)的是文言文,了解什么是文言文,那么自然知道什么是白話文。 文言文是以先秦文體格式和遣詞語法等為基礎(chǔ)的,歷經(jīng)兩千余年雖...
文言文的其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6.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對于“白話文”而言。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后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
文言文使用到什么時候
2. 后來當(dāng)“紙”大規(guī)模使用時,統(tǒng)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xí)慣已經(jīng)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jīng)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 3. 當(dāng)人們使用“古代漢語”這個術(shù)語時,在不同的語境中賦予了它三個不同的含義:古代的漢語、上古漢語和文言。古代漢語首先是指“古代的漢語”。古人的口語,我們是聽不到了,甲骨文,從甲骨文算起...
文言文的寓意
2. "文言文"的含義是什么 文言文文言文”是相對于“白話文”而言。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 “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后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
文言文閱讀教學(xué)的價值
因此,先閱讀后梳理,先分散后集中,才是符合文言文學(xué)習(xí)規(guī)律的積累方法.即使要進行實詞、虛詞的整理和小結(jié),也必須以一定的文本閱讀量為基礎(chǔ),才會有良好的效果.學(xué)習(xí)文言文,其核心就是“讀”.這個“讀”包括三層意思,一是誦讀,二是多讀,三是會讀.現(xiàn)在似乎對誦讀已經(jīng)有了足夠重視,但真正有效的“讀”還不是很多.有...
做課外文言文有什么好處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瑰寶 4. 學(xué)習(xí)文言文到底有什么意義 就文言掌握上來講 讀他人的翻譯 跟自己翻譯是兩回事的 雖然很多已經(jīng)有翻譯了 卻愣逼著學(xué)生翻譯 無非就是要個練習(xí)的過程 你記十遍“之”有“的”的意思 比不上拿篇文章自己一練記得深刻 反復(fù)枯燥的記憶其效果肯定不如實際結(jié)合用幾次的...
文言文作為什么
4.“文言文”是“白化文”的相對。這個詞的結(jié)構(gòu)是這樣的:文言-文。第一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文言”則指“文字化了的語言”。它說明兩層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后來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一,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數(shù)少數(shù)...
從哪個朝代不用文言文寫東西
后來當(dāng)“紙”大規(guī)模使用時,統(tǒng)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xí)慣已經(jīng)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jīng)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后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
為什么叫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xiàn)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于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biāo)注標(biāo)點符號。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文言文 英文名稱:Literary Chinese 代表作家:屈原、司馬遷、歐陽修 代表作品:《離騷》、《醉翁亭記》、《出師表》基本風(fēng)格:言簡意賅 創(chuàng)作年代:古代 記載:竹簡、絲綢等物 ...
相關(guān)評說:
銀海區(qū)刀尖: ______ 文言文中,是,一般是“這”的意思,代詞.已,一般是停止的意思.日,月,和現(xiàn)代漢語區(qū)別不大.
銀海區(qū)刀尖: ______ 已:動詞,象形字.象蛇形.一說原與“子”同字.本義:停止. 《詩·鄭風(fēng)·風(fēng)雨》:“雞鳴不已.” 《詩·小雅·南山有臺:“德音不已.” 《史記·項羽本紀(jì)》:“以故事得已.” 《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孟子·告子上》:“是亦不可以已乎?” 《后漢書·列女傳》:“累寸不已,遂成丈匹.”(《樂羊子妻》) 清袁枚《黃生借書說》:“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銀海區(qū)刀尖: ______[答案] 輒意思:總是;就;;已而意思:不久;后來
銀海區(qū)刀尖: ______ 七錄好像是籍錄. 書古籍文章取錄. 七錄是指文錄. 需要文官錄取考生. 去文寺錄取.
銀海區(qū)刀尖: ______[答案] 相互行完了禮 原文:翁不肯曰:“償則此地償耳.”公為之窘.適南城兵馬司指揮至,起居已,曰:“此小人,由某攜回重懲可也.” 譯文:翁不肯,說:“要賠就在這兒賠.”這弄得湯敦甫很是尷尬.正好南城兵馬司指揮到了,相互行完了禮,就說:“...
銀海區(qū)刀尖: ______ 文言是以古漢語為基礎(chǔ)經(jīng)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jù)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jīng)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fā)明...
銀海區(qū)刀尖: ______ "不久;后來 "的意思. 例如: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文言文中表示“不久”的詞: 少頃:一會兒,片刻 既而:一會兒,不久 未幾:不久,沒多久 俄而:不久,一會兒
銀海區(qū)刀尖: ______ 1.用. 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2.率領(lǐng) 《左傳》”宮之奇其以其族行” 3.認(rèn)為,以為 . 4.原因《列子》 “宋人執(zhí)而問其以” 5.介詞.在……時候;憑借……身份;因為(“孫臏已此名顯天下”). 6.連詞.用法相當(dāng)于“而” 7.和“上”“下”等詞連用,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的界限.如“以上”;“以東”. 11.通假字,“已”,已經(jīng).《史記》“固以怪之以” 以 1.作介詞 則以鐵范置鐵板上 何以戰(zhàn)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 憑 因為 2.作連詞 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可譯為“來” 3.作動詞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認(rèn)為
銀海區(qū)刀尖: ______ 有既然和已經(jīng)兩種意思,一般是已經(jīng),比如在桃花源記中,既出:就是已經(jīng)出來.翻譯為出來之后
銀海區(qū)刀尖: ______ 文言文”是相對于“白話文”而言.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后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