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十二因緣是出自哪里?
2. 十二因緣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3. 無明是指眾生對佛法真理和宇宙人生真相的無知狀態(tài),這種無知導致行為上的盲目沖動。
4. 行為產(chǎn)生心識,即根據(jù)無知沖動而產(chǎn)生的最初的精神活動。
5. 心識進一步形成精神和物質的胎質,即名色,其中“名”指精神概念,“色”指物質形態(tài)。
6. 名色進而導致六處,即六根(感官和認識器官)的形成,為誕生作準備。
7. 六根與外界接觸,產(chǎn)生觸,即六入,這是感覺和認識過程的開始。
8. 接觸外境后,個體產(chǎn)生受,即苦樂等感受,這是對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應。
9. 感受進而引發(fā)愛,即愛欲和貪愛,這是基于感受而產(chǎn)生的情感傾向。
10. 愛導致取,即執(zhí)著和追求,人們因貪愛而不斷追求滿足。
11. 取產(chǎn)生有,即業(yè),是個體行為的結果,業(yè)分為善、惡、無記三種。
12. 有導致未來的生,即業(yè)果導致個體在死后重新投胎。
13. 生帶來老和死,這是生命過程的終結,也是十二因緣的終點。
14. 眾生因無明而陷入生死輪回,但破除無明可以終止這一輪回,從而獲得解脫。
15. 釋迦牟尼佛指出,無明的起源不可考,但見到苦的本質也能見到苦的止息之道。這表明,了解因緣有助于超越痛苦。
佛教的十二因緣是出自哪里?
1. 佛教的十二因緣教義首次詳細記載于《佛說造塔功德經(jīng)》。2. 十二因緣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3. 無明是指眾生對佛法真理和宇宙人生真相的無知狀態(tài),這種無知導致行為上的盲目沖動。4. 行為產(chǎn)生心識,即根據(jù)無知沖動而產(chǎn)生的最初的精神活動。5. 心識進...
有哪一部經(jīng)是詳細解說十二因緣的?
十二因緣主要體現(xiàn)在《阿含經(jīng)》中。比如:增阿含四六--五經(jīng) (五)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說因緣之法。善思念之。修習其行。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因緣之法。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
十二因緣是什么?
十二有支,也叫十二因緣,十二緣起。原出《阿含》經(jīng)典,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處(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稱為“十二有支”。 這種結構,在佛教原始經(jīng)典中是為探求有情眾生生死苦惱的緣起而設立的。無明(對佛教真理不能自覺)為緣引起行(善惡行業(yè)),行為緣引起識(識別作用),識為緣引起...
請問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觀十二因緣的經(jīng)典出處?
《雜阿含經(jīng)》記載了一則關于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觀十二因緣的故事。當時,佛對眾比丘說,在過去的某個時期,毗婆尸佛在成佛之前,曾住在菩提樹下。他靜坐七日,深入觀察十二因緣,即“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起法則貫穿無明至老死的過程,以及苦的聚集與滅盡。七日后,毗婆尸佛從沉思中醒來,...
佛學基礎解說:十二因緣法的主要內容
十二因緣法是佛教的核心教義之一,由釋迦牟尼佛陀親自發(fā)現(xiàn)并教授。這一理論描述了從“無明”到“老死”的生命流轉過程,包括了十二個互相關聯(lián)的環(huán)節(jié)。下面是對這十二因緣的詳細解釋:1. 無明:指的是對真理的的無知,導致了一切煩惱的產(chǎn)生。由于對“緣起性空”的真理缺乏理解,人們產(chǎn)生了各種執(zhí)著。2. ...
十二因緣是哪十二?
【十二因緣】[出天臺四教儀]謂無明等展轉感果名因,互相由藉為緣,三世相續(xù),無間斷也。(三世相續(xù)無間斷者,謂由過去世無明、行為因,感現(xiàn)在世識乃至受,五者為果;由現(xiàn)在果,起愛、取、有三者,為現(xiàn)在因;由現(xiàn)在因,感未來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環(huán),無間斷也。)〔一、無明〕,謂過去世...
請問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觀十二因緣的經(jīng)典出處?
1. 在《雜阿含經(jīng)》中,有關于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觀十二因緣的記載。2. 記載中,釋迦牟尼佛未成正覺時,住于菩提所,并不久后即將成佛。3. 他來到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端坐正念,深入觀察十二因緣。4. 他觀察到一切法的生起與滅盡,認識到無明與行是所有苦的根源。5. 經(jīng)過七日的...
四圣諦和十二因緣法是佛在哪本經(jīng)里說的?
《長阿含經(jīng)》是佛教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它包含了許多佛陀的教誨和教行,以及與外道的論難和世界成敗的說法。它以較長的篇幅敘述了佛陀的歷史和教義,以及佛陀時代的各種思想和哲學觀點。《中阿含經(jīng)》則包含了60卷,222經(jīng),主要講述了四諦和十二因緣,以及佛陀與弟子們的言行。它著重于佛陀的教義和弟子們的...
請問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觀十二因緣的經(jīng)典出處?
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永離諸疑惑,知有因生苦。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永離諸疑惑,知諸受滅盡。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永離諸疑惑,知因緣法盡。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永離諸疑惑,知盡諸有漏。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普照諸世間,如日住虛空,破壞諸魔軍,覺諸結解脫。” 佛...
慧海法師的十二因緣
梵語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即十二因緣,是構成有情生命流轉的十二條件,也就是十二有支。這是根本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在阿含經(jīng)中有所闡述。這十二因緣包括:1. 無明(avidya^):指無知或迷茫的狀態(tài),它是生命流轉的起點。2. 行(sam!ska^ra):由無明所驅動的行為或習慣。3....
相關評說:
衛(wèi)濱區(qū)相對: ______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無明:指人們心中無明煩惱,晦昧空境,無所明了,昏擾擾相,以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無明,無明是粗細煩惱...
衛(wèi)濱區(qū)相對: ______ 樓主 您好 在緣起經(jīng),佛在說十二因緣之前,其實是先說明十因緣,從生老病死、一直推朔到名色(此十因緣的名色即是母胎中最初的受精之卵),而往上推朔,只剩下能入胎之識了,如果沒有此識,則無有受精卵能夠長養(yǎng),如果此入胎識提前...
衛(wèi)濱區(qū)相對: ______ 最有名的,當然是佛陀講的緣起偈: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衛(wèi)濱區(qū)相對: ______ 1、 ┌1 無明 ,貪嗔癡等煩惱─────,惑: ┌過去二因─┤2、│ └2 行 ,造作... 長成眼等六根人形───,苦6、十二因緣 ││6 觸 ,出胎與外境接觸────,苦7...
衛(wèi)濱區(qū)相對: ______ 十二因緣是條圓鐵圈,其中之一斷了,生死輪回即斷
衛(wèi)濱區(qū)相對: ______ 1.三學即戒,定,慧三無漏學,對治貪嗔癡,為佛學根本,一切諸宗皆尊此. 2.四諦,即苦,集,滅,道 四圣諦.四圣諦(Cattāri-ariya-saccāni,諦的意義就是真理)即:世間的苦(苦諦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諦或稱集諦Samuday-...
衛(wèi)濱區(qū)相對: ______ 【 因果 】 《 佛學大詞典 》 梵語hetu-phala.指原因與結果.亦即指因果律.為佛教教義體系中,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系之基本理論.蓋一切諸法之形成,'因'為能生,'果'為所生;亦即能引生結果者為因,由因而生者為果.以時間之因果...
衛(wèi)濱區(qū)相對: ______ 佛教中專門講因緣的是十二因緣.這十二因緣是: 一、無明,過去世無始之煩惱也. 二、行,依過去世煩惱而作之善惡行業(yè)也. 三、識,依過去世之業(yè)而受現(xiàn)世受胎之一念也. 四、名色,在胎中心身漸發(fā)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
衛(wèi)濱區(qū)相對: ______ 佛教思想的核心內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發(fā)慧.鳥巢禪師把這三個字通俗易懂地表達成十六個字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義為四諦說、八正道和十二因緣. 四諦包括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
衛(wèi)濱區(qū)相對: ______ 因為佛教對因果、業(yè)報、輪回的看法,常被誤以為佛教是定命論或宿命論,是消極的宗教. 其實不然,佛教闡明因果、業(yè)報;化回的必然性,但它是站在一個因緣的基礎. 因緣是什么呢? 佛教講緣起、講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就是無明、行、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