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權篇第九》釋義
權篇第九
題解
《太平御覽》卷四百六十二引用本篇時,稱本篇為《量權》。權,本義為秤錘,引申為衡量變化。《道藏》本、嘉慶本皆無題注,《四庫全書》題注:“權者,反復進卻,以居當也。”
游說是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們從事社會政治斗爭的主要手段,《鬼谷子》作為縱橫家唯一的子部書籍,對游說的原理和方法特別重視。本篇即為討論游說原理與技術的專論,其主旨是:要根據游說對象的特點反復衡量、修飾游說的言辭,以達到游說的目的。
說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1]。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2];應對者,利辭也,利辭者,輕論也[3];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4]。言或反覆,欲相卻也[5]。難言者,卻論也,卻論者,釣幾也[6]。
注釋
[1]“說者”四句:陶弘景注:“說者,說之于彼人也;說之者,所以資于彼人也。資,取也。”說,游說。說之,說服對方。資,資助。
[2]“飾言者”四句:陶弘景注:“說者所以文飾言語,但假借以求入于彼,非事要也;亦既假之須有損益。故曰假之者,損益也。”飾言,修飾言辭。假,借助。
[3]“應對者”四句:陶弘景注:“謂彼有所問,卒應而對之,但便利辭也。辭務便利,故所論之事,自然利辭,非至言也。”應對,應承與對答。利,便利,這里指機巧。輕,快速,浮泛。
[4]“成義者”四句:陶弘景注:“核實事務以成義理者,欲明其真?zhèn)我玻徽鎮(zhèn)渭让鲃t符驗自著。故曰明之者符驗也。”成義,成義理的言辭。這里指申說義理的言辭。
[5]言或反覆,欲相卻也:陶弘景注:“言或不合反覆相難,所以卻論前事也。”卻,退卻,引申為打消對方的顧慮。
[6]“難言者”四句:陶弘景注:“卻論者,必理精而事明,幾微可得而盡矣,故曰卻論者釣幾也。求其深隱曰釣也。”卻論,反駁對方的言論。卻,這里指拒絕對方,反駁對方。
譯文
游說,就是說服對方;說服對方,是為了憑借他的力量做一番事業(yè)。修飾言辭,是為了借助言辭的力量去說服人;借助言辭的力量,必然要對言辭進行增減剪裁,以適合對方心理。回答對方突然的發(fā)問,要用機巧的言辭浮泛作答。申說義理的言辭必須要讓對方明白某個道理,要使對方明白某個道理,又必須列舉事實加以驗證。言談時雙方可能意見不合,就需要反復辯難,打消對方的顧慮,使對方讓步。詰難的言辭就是反駁別人的言論;反駁的目的,是為了引誘對方說出心中隱秘的打算。
佞言者,諂而干忠[1];諛言者,博而干智[2];平言者,決而干勇[3];戚言者,權而干信[4];靜言者,反而干勝[5]。先意承欲者[6],諂也;繁稱文辭者[7],博也;縱舍不疑者[8],決也;策選進謀者[9],權也;先分不足以窒非者[10],反也。
注釋
[1]佞言者,諂而干忠:陶弘景注:“諂者,先意承欲以求忠名,故曰諂而干忠。”佞言,奸巧的言辭,即花言巧語。干,求,博取。
[2]諛言者,博而干智:陶弘景注:“博者繁稱文辭以求智名,故曰博而干智。”諛言,阿諛的言辭。博而與智:炫耀淵博而顯示出智慧。
[3]平言者,決而干勇:陶弘景注:“決者,縱舍不疑以求勇名,故曰決而干勇。”平言,平實的言辭。
[4]戚言者,權而干信:陶弘景注:“戚者憂也。謂象憂戚而陳言也。權者策選進謀,以求信名,故曰權而干信。”戚言,憂戚的言辭。
[5]靜言者,反而干勝:陶弘景注:“靜言者,謂象清凈而陳言;反者,他分不足以窒非,以求勝名。故曰反而干勝。”靜言,鎮(zhèn)靜的言辭。
[6]先意承欲:預先揣測到對方的欲望,然后順著他的欲望去說。
[7]繁稱文辭:廣泛征引文辭去說。
[8]縱舍不疑:拋卻疑慮,放開去說。
[9]策選進謀:進獻計謀時要注意策略的選擇。
[10]先分不足以窒非:陶弘景注:“己實不足,不自知而內訟,而反攻人之過,窒他為非,如此者反也。”
譯文
奸巧的言辭,諂媚討好,而顯示出忠誠;阿諛的言辭,炫耀淵博,而顯示出智慧;平實的言辭,果決而顯示出勇敢;憂戚的言辭,善于權變,而顯示出真誠;鎮(zhèn)靜的言辭,改正原來的不足,圖謀取得勝利。預先揣摩到對方的意愿,然后順承他的欲望,以博取歡心,就是“諂媚”;堆砌詞藻,以炫耀自己,就是“淵博”;說話時斬釘截鐵,對放任什么或舍棄什么都毫不猶豫地表示自己的態(tài)度,就是“果決”;善于選擇謀略,然后開口說話,就是“權變”;自己的理由不足,卻反攻對方之過,致使對方成為過錯的一方,就是“反”。
故口者,機關也,所以關閉情意也[1];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奸邪[2]。故曰參調而應,利道而動[3]。故繁言而不亂,翱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睹要得理[4]。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以五音[5]。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6]。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7]。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8]。”言者,有諱忌也[9]。“眾口鑠金”,言有曲故也[10]。
注釋
[1]“故口者”三句:陶弘景注:“口者所以發(fā)言語,故曰機關也;情意宣否在于機關,故曰所以開閉情意也。”機關,事物的樞要、關鍵。
[2]“耳目者”三句:陶弘景注:“耳目者所以助心通理,故曰心之佐助也;心得耳目即能窺見間隙,見彼奸邪,故曰窺奸邪也。”心,古人以心代指大腦。,窺視。
[3]故曰參調而應,利道而動:陶弘景注:“耳目心三者調和而相應,則動必成功,吉無不利,其所以無不利者,則以順道而動,故曰參調而應,利道而動也。”參,通“叁”,指口、耳、目三者。
[4]“故繁言而不亂”四句:陶弘景注:“茍能睹要得理,便可曲成不失。故雖繁言紛葩而不亂,翱翔越道而不迷,變易改當而不危也。”翱翔,像鳥一樣在天上飛。這里指行動自由。危,詭,欺詐。
[5]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以五音:陶弘景注:“五色為有目者施,故無目者不可得而示;五音為有耳者作,故無耳者不可得而告。此二者為下文分也。”五色,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這里泛指各種顏色。五音,宮、商、角、徵、羽五種音調。這里泛指各種聲音。
[6]“故不可以往者”四句:陶弘景注:“此不可以往說于彼者,為彼暗滯,無所可開也;彼所以不來說于此者,為此淺局無所可受也。”開,開通,使對方明白。
[7]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陶弘景注:“夫淺局之與暗滯,常閉塞而不通,故圣人不事也。”尹桐陽曰:“故不事者,謂言當止而不事。”事,做,從事。
[8]口可以食,不可以言:陶弘景注:“口食可以肥百體,故可食也;口言或有招百殃,故不可以言也。”
[9]言者,有諱忌也:陶弘景注:“言者觸忌諱,故曰有忌諱也。”言,原脫,今據《道藏》本補。
[10]“眾口鑠金”,言有曲故也:陶弘景注:“金為堅物,眾口能爍之,則以眾口有私曲故也。故曰言有曲故也。”鑠金,使金屬融化。曲故,因懷有私心而歪曲事實。
譯文
所以嘴巴是人心的一個機關,是用來控制實情和心意的;耳朵和眼睛是心的輔助器官,是用來窺探奸邪的。所以說耳朵、眼睛、心三者調和相應,選擇有利的途徑然后行動。這樣便能做到:言辭繁多而不會混亂,行動自由而不會迷失方向,情況變化而不被欺騙,這都是因為看準了要點而得到應對的原則。所以沒有眼睛的人是不能顯示各種顏色給他看的,沒有耳朵的人是不能發(fā)出各種聲音給他聽的。如果不去游說,就不會打開對方的心扉而了解實情;如果不讓他人前來游說,就不會知道對方的想法。雙方信息不通,圣人是不會亂做的。古人說過:“嘴巴可以吃東西,卻不可以隨便說話。”這是說,說話要有忌諱。俗話說:“很多人開口議論,連金屬都會熔化掉。”這是因為人們在說話時,往往由于懷有私心而歪曲真相。
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1]。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2]。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3]。故介蟲之捍也,必為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4]。故禽獸知用其長,而談者亦知其用而用也[5]。
注釋
[1]“人之情”三句:陶弘景注:“可聽在于合彼,可成在于順理。此為下起端也。”情,常情,常態(tài)。
[2]“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五句:陶弘景注:“智者之短,不勝愚人之長;智者之拙,不勝愚人之工。常能棄此拙短而用彼工長,故不困也。”拙,笨拙,不擅長。工,巧妙,擅長。
[3]“言其有利者”四句:《太平御覽》引佚注曰:“人辭說條通理達,即敘述從其長者,以昭其德,人言壅滯,即避其短,稱宣其善,以顯其行。言說之樞機,事物之志務者也。”陶弘景注:“人能從利之所長,避害之所短,故出言必見聽,舉事必成功也。”其,指對方。
[4]“故介蟲之捍也”四句:本句《太平御覽》引作“介蟲之捍,必以甲而后動;螫蟲之動,必先螫毒”。介蟲,帶甲殼的蟲。捍,捍衛(wèi),保衛(wèi)。螫蟲,帶毒刺的蟲。
[5]故禽獸知用其長,而談者亦知其用而用也:本句《太平御覽》引作“故禽獸知其所長,而談者不知用也”。陶弘景注:“言介蟲之捍也,入堅厚以自藏,螫蟲之動也,行毒螫以自衛(wèi),此用其所長,故能自勉于害,至于他鳥獸,莫不知用其長,以自保全。談者感此,亦知其所用而用也。”
譯文
人之常情是說出話來總希望別人聽從,干什么事都想取得成功。因此,聰明的人總是避免使用自己的短處,而利用愚笨人的長處,避免使用自己笨拙的地方,而利用愚笨人擅長的地方,所以不會陷入困境。說出對方的有利條件,是為了發(fā)揮他的長處;說出對方的有害因素,是為了避開他的短處。所以,有甲殼的動物在捍衛(wèi)自己時,一定憑借它那又堅又厚的甲殼;有毒刺的昆蟲在活動時,一定使用它的毒刺刺傷對方。禽獸都知道使用它們的長處,游說的人當然應該懂得使用自己該使用的長處。
故曰辭言有五:曰病、曰恐、曰憂、曰怒、曰喜[1]。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恐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無要也[2]。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3]。故與智者言依于博,與博者言依于辨,與辨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高,與貧者言依于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于敢,與愚者言依于銳[4]。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5]。
注釋
[1]故曰辭言有五:曰病、曰恐、曰憂、曰怒、曰喜:陶弘景注:“五者有一,必失中和而不平暢。”辭言,指不被接受之言。
[2]宣散而無要也:陶弘景注:“病者恍惚,故氣衰而言不神也;恐者內動,故腸絕而言無主也;憂者怏悒,故閉塞而言不泄也;怒者郁勃,故妄動而言不治也;喜者搖蕩,故宣散而言無要也。”宣散,散漫。要,要點。
[3]“此五者”三句:陶弘景注:“此五者既失其平常,故用之在精,而行之在利。其不精利則廢而止之也。”精,精氣。
[4]“故與智者言依于博”九句:勢,勢力,權勢。高,尊敬,看重。賤,地位低下。銳,細小。
[5]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陶弘景注:“此量宜發(fā)言,言之術也。不達者反之,則逆理而不免于害也。”反,違反。
譯文
游說時應摒棄的言辭,可按表情分為五類:病言、怨言、憂言、怒言、喜言。病言,指氣息衰弱而沒有精神的語言;怨言,指傷心到極點而沒有主見的語言;憂言,指感情抑郁而不順暢的語言;怒言,指胡亂發(fā)泄而沒有條理的語言;喜言,指盡情訴說,散漫而沒有要點的語言。這五種言辭,只有人精氣通暢了才能使用,只有情況有利才可實行。所以,與智者說話要憑借淵博的知識,與知識淵博的人說話要善于辨析事理,與善于辨析事理的人說話要善于抓住要領,簡單扼要,與達官貴人說話要圍繞權勢來進行,與富有的人說話要本著尊敬的態(tài)度對待他,與貧窮的人說話要從能夠給他帶來利益的角度出發(fā),與地位低下的人說話要態(tài)度謙卑使對方容易接受,與勇敢的人說話要圍繞勇敢果斷的話題開展,與愚笨的人說話要從細微之處著眼,用對方容易理解的言語作答。這些就是游說的原則,但是一般人常常違反這些原則。
是故與智者言,將此以明之;與不智者言,將此以教之,而甚難為也[1]。故言多類,事多變。故終日言,不失其類而事不亂[2]。終日不變而不失其主[3],故智貴不妄[4]。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5]。
注釋
[1]“是故與智者言”五句:陶弘景注:“與智者語,將以明斯術;與不智者語,將以此術教之。然人迷日久,教之不易,故難為也。”難為,難以辦到。
[2]“故言多類”四句:陶弘景注:“言者條流舛雜,故多類也;事則隨時而化,故多變也。若言不失類,則事亦不亂也。”類,類型,種類。
[3]終日不變而不失其主:陶弘景注:“不亂故不變,不變故存主有常。”主,主旨。
[4]故智貴不妄:陶弘景注:“能令有常而不變者,智之用也;故其智可貴而不妄也。”不妄,不妄動。
[5]“聽貴聰”三句:陶弘景注:“聽聰則真?zhèn)尾粊y,智明則可否自分,辭奇則是非有詮。三者能行則功成事立,故須貴也。”奇,奇妙。
譯文
所以在跟聰明人的講話過程中使用這些原則,他是很容易明白的;跟不聰明的人講話,教他使用這些原則,這是很難辦到的。言辭有不同的種類,事情千變萬化。只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種類的言辭去說,即使整天在說,那么事情也不會混亂。雖然整日所談的內容不變,也不會迷失主旨。所以,智慧的可貴在于能夠按照言說的原則去處理事情而不妄動。聽話貴在聽得真切,智慧貴在通達,言辭貴在奇妙。
《鬼谷子·權篇第九》釋義
權,本義為秤錘,引申為衡量變化。《道藏》本、嘉慶本皆無題注,《四庫全書》題注:“權者,反復進卻,以居當也。” 游說是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們從事社會政治斗爭的主要手段,《鬼谷子》作為縱橫家唯一的子部書籍,對游說的原理和方法特別重視。本篇即為討論游說原理與技術的專論,其主旨是:要根據游說對象的特點反復衡量、修...
權篇第九作品譯文
游說,即勸說他人的藝術,其目標在于說服對方。游說者需具備巧言令色,靈活應對并斟酌言辭,使用外交辭令以說服他人。這種機智的外交辭令,既要揭示真理,又要驗證其正確性,同時通過反駁來揭示對方觀點的漏洞。諂媚者以恭維顯得忠誠,奉承者因贊美顯得智慧,果決者因直言顯得勇敢,而權勢者通過表達擔憂顯現出...
權篇第九作品注釋
權,指的是權衡和比較,把握事物的關鍵所在。"干"在此處意味著相同或等同,即達到同等的水平或效果。在交流中,"假之"是通過借力來說服他人,而"輕論"則是對他人言論的輕視或忽視。"卻論"則是指反駁或反對他人的觀點。諂媚的話語被稱為"諛言",帶有奉承和不實的成分。"戚言"則指帶有憂慮或悲傷情...
鬼谷子譯文第九篇發(fā)過來
《鬼谷子》權篇第九 譯 文 “游說”,就是說服別人;要能說服別人,就要給人以幫助。凡是經過修飾的言辭,都是被借以達到某種目的,凡是被借用的東西,都既有好處,也有害處。凡要進行應酬和答對,必須掌握伶俐的外交辭令。凡是伶俐的外交辭令,都是不實在的言論。要樹立起信譽,就要光明正大,光明正...
《鬼谷子》權篇第九: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
《鬼谷子》權篇第九 【引言】 本篇主要論述了游說的原理與技巧,講的是如何判斷不同的游說對象和游說形勢,從而運用合適的語言技巧去說服對方。“權”者,權衡、審查之意,即審度形勢以進行游說。謀臣說客在游說時必須審時度勢,隨機應變,不斷改變說話技巧和方法。 《鬼谷子》認為,說話是有技巧的,其技巧可以掩飾內...
鬼谷子·權篇第九作品譯文
指責與反對的話語,旨在引導對方顯露隱藏的立場,而花言巧語則試圖以奉承獲取信任或智名。誠實直接的言辭則能贏得勇者之名,憂慮的言辭則可作為策略手段,而過分指責他人則顯失公正。口舌為言辭之源,它既是溝通的工具,也是控制情緒的閥門。眼睛和耳朵作為思維的輔助,能洞察謊言和奸詐。因此,有效的游說...
權篇第九作品評析
鬼谷子在權篇第九中深入探討了游說的智慧,他強調了言語策略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言辭穩(wěn)健的人,其言辭中透露出的果敢和勇氣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反之,擔憂者的話語雖然充滿謹慎,卻因其深思熟慮而顯得可信賴。鬼谷子提出,善于運用權謀之人,必須能衡量全局,靈活應對各種情況。他進一步闡述了針對不同人群...
鬼谷子,權篇。到底表達了什么思想。或者達到什么目的
鬼谷子·權篇第九:本篇講的是游說的謀略,鬼谷子先生認為:說話穩(wěn)健的人,透出果敢和勇氣;言語充滿憂慮的人,會權衡利弊而令人信任;說話雍容鎮(zhèn)靜的人,辯論反而能取勝。“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鬼谷子先生指出:“與聰明人說話,要依于博大精深;與淵博的人說話,要依于邏輯思辯;與邏輯思維...
權篇第九作品原文
諂媚者用奉承迎合忠誠,奉承者則用廣博的詞匯來展現智慧。直率的言辭體現勇氣,而權謀之言則出于平衡和信任。善于揣摩他人意愿的行為被視為奉承,冗長的辭藻顯示廣博,果斷的決定則體現決斷,而策略性的建議則展示了權變。對于不理解的事物,圣人會選擇不涉足,因為言語有其局限性,不可強求。人們在表達時...
:“與智者言,依于博;與博者言,依于辨;與辨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
意思是:與智慧者交談,就要依靠廣博的知識;與笨拙者交談,就要依靠善于巧辯;與善辯者交談,要依靠簡明扼要;與地位顯赫者交談,就要依靠氣勢;與富人交談,就要依靠高雅。出處:春秋時期的鬼谷子《鬼谷子·權篇第九》。原文節(jié)選: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是故與智者言,將此以明之;與不智者言,將此...
相關評說:
雙橋區(qū)離心: ______ 1. 關于女性不好的古代詩句 2. 關于古代女性禮節(jié)的詩句 關于女性不好的古代詩句 1.古代形容女子很美的詩句 1.千秋無絕色!悅目是佳人!傾國傾城貌!驚為天下人! 2.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 3.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
雙橋區(qū)離心: ______ (原文)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譯文) 楚國人想襲...
雙橋區(qū)離心: ______ 原文與前文“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然后權量之”有關,是經由“先察同異”和“然后權量之”后,將所得的各種情況,分為“其有隱括”、“其不可善者”和“其用”三類事,而原文所指的內容就是其中之一.這里的“其”:連詞,...
雙橋區(qū)離心: ______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 1、釋義 千鈞只當一片羽毛,關鍵在于掌握輕重的平衡技巧. 2、解詞 千鈞:古時一鈞三十斤,千鈞即三萬斤.但一般用千鈞表示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3、出處 出自唐·韓偓 《漫作》詩之二:“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
雙橋區(qū)離心: ______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拼 音: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釋 義: 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強加于人. 出 處: 《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示 例: 同一不知,在卑人則毫無...
雙橋區(qū)離心: ______ 滿招損,謙受益. 釋義 自滿會招致損失,謙虛可以得到益處. 出處 《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古今賢文·真理篇》 “滿招損,謙受益”,是《尚書》里的兩句話,教人修身養(yǎng)性的. "滿招損,謙受益"的原句...
雙橋區(qū)離心: ______ 1、大道之行也 《禮記》 語文書上的題目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2、選賢與能,講信修睦.3、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4、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5、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6、男有分,女有歸.7、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8、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9、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10、故外戶而不閉.11、是謂大同.
雙橋區(qū)離心: ______ “奚我后,后來其蘇”應為“徯予后,后來其蘇.”語出《尚書·商書·仲虺之誥》,大意是: 等待我們的君主,君主來了我們將要死而復生了.
雙橋區(qū)離心: ______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chéng xìng ér lái,bài xìng ér guī [釋義] 興:興致,興趣.趁著興致來到,結果很掃興的回去.[例句] 張懷芝偕馮同至濟南,中途告別,馮總統(tǒng)~,自回北京去了.(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九十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