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世說新語六則翻譯
所以前六則應該都屬于德行.
(1)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①.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②.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③.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人廨.”④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⑤.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注釋】 ①陳仲舉:名著,字仲舉,東漢桓帝末年,任太傅.當時宦官專權,他與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未成,反被害.按:這一句說他的言行是士人、世人的榜樣.士:讀書人. ②登車攬轡:坐上車子,拿起韁繩.這里指走馬上任.攬,拿住;轡,牲口的嚼子和韁繩. ③豫章:豫章郡,郡的首府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縣).太守:郡的行政長官.徐孺子:名稚,字孺子,東漢豫章南昌人,是當時的名士、隱士. ④主簿:官名,主管文書簿籍,是屬官之首.白:陳述;稟報.府君:對太守的稱呼.太守辦公的地方稱府,所以稱大守為府君.廨(xiè):官署;衙門. ⑤式商容之閭:在商容居住的里巷門外立標志來表彰他.式,等于表,表彰;商容是商紂時的大夫,當時被認為是賢人;閭,指里巷.
【譯文】 陳仲舉的言論和行為是讀書人的準則,是世人的模范.他初次做官,就有志刷新國家政治.出任豫章太守時,一到郡,就打聽徐孺子的住處,想先去拜訪他.主簿稟報說:“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進官署視事.”陳仲舉說:“周武王剛戰(zhàn)勝殷,就表彰商容,當時連休息也顧不上.我尊敬賢人,不先進官署,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2)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①
【注釋】 ①周子居:名乘,字子居,東漢時人,不畏強暴,陳仲舉曾贊他為“治國之器”.時月:時日.黃叔度:名憲,字叔度,出身貧寒,有德行,得到時人贊譽.
【譯文】 周子居常說:“我過一段時間見不到黃叔度,庸俗貪婪的想法就又滋長起來了!”
(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①;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②.人間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肢,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③.”
【注釋】 ①郭林宗:名泰,字林宗,東漢人,博學有德,為時人所重.造:到..去,造訪.袁奉高:名閬(làng),字奉高,和黃叔度同為汝南郡慎陽人,多次辭謝官府任命,也很有名望.曾為汝南郡功曹,后為太尉屬官.郭泰說他的才德像小水,雖清,卻容易舀起來.“車不”兩句:車不停軌、鸞不輟軛兩句同義,指車子不停留,這里形容下車時間短暫.軌,車軸的兩頭,這里指車輪.鸞,裝飾在車上的鈴子,這里指車子.軛,架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 ②彌日:終日;整天.信宿:連宿兩夜. ③汪汪:形容水又寬又深.陂(bēi):湖泊.器:氣量. 【譯文】 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訪袁奉高,見面一會兒就走了;去拜訪黃叔度,卻留宿一兩天.別人問他什么原因,他說:“叔度好比萬頃的湖泊那樣寬闊、深邃,不可能澄清,也不可能攪渾,他的氣量又深又廣,是很難測量的呀!” 李元禮
(4)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①.后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②.
【注釋】 ①李元禮:名膺,字元禮,東漢人,曾任司隸校尉.當時朝廷綱紀廢弛,他卻獨持法度,以聲名自高.后謀誅宦官未成,被殺.風格秀整:風度出眾.品性端莊.高自標持:自視甚高;很自負.名教:以儒家所主張的正名定分為準則的禮教. ②升其堂:登上他的廳堂,指有機會接受教誨.龍門:在山西省河津縣西北,那里水位落差很大,傳說龜魚不能逆水而上,有能游上去的,就會變成龍.
【譯文】 李元禮風度出眾,品性端莊,自視甚高,他要把在全國推行儒家禮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責任.后輩讀書人有能得到他教誨的,都自以為登上了龍門.
(5)李元禮嘗嘆荀淑、鐘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鐘君至德可師.”①
【注釋】 ①荀淑:字季和,東漢穎川郡人,曾任朗陵侯相(所以下面第6則中又叫荀朗陵).他和鐘皓(字季明)兩人都以清高有德,名重當時.尚:超過.
【譯文】 李元禮曾經贊嘆荀淑和鐘皓兩人說:“荀君識見高明,人們很難超過他;鐘君有最美好的德行,卻是可以學習的.”
(6)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后從①.長文尚小,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徐六龍下食②.文若亦小,坐著膝前③.于時太史奏:“真人東行.”④
【注釋】 ①陳太丘:名?,字仲弓,曾任太丘縣長,所以稱陳太丘.古代常以官名稱人.元方、季方:都是陳?的兒子,元方是長子,名紀,字元方;季方是少子,名湛,字季方.父子三人才德兼?zhèn)?知名于時.下旬的長文是陳?的孫子陳群. ②叔慈、慈明、六龍:茍淑有八個兒子,號稱八龍.叔慈、慈明是他兩個兒子的名字,其馀六人就是這里所說的六龍了.下旬的文若是荀淑的孫子荀或.應門:照管門戶,指開門迎送賓客等事,這里指迎接.下食:上菜. ③膝前:膝上.“前”是泛向性的,沒有確定的方位意義. ④太史:官名,主要掌管天文歷法.真人:修真得道的人,此指德行最為高潔的人.關于“真人東行”一語,余嘉錫氏以為“此蓋好事者為之,本無可信之理.據《漢雜事》所載,殆時人欽重太丘名德,造作此言,與荀氏無與焉.”(見(世說新語箋疏)第8頁)
【譯文】 太丘縣縣長陳皇去拜訪朗陵侯相荀淑,因為家貧、儉樸,沒有仆役侍候,就讓長子元方駕車送他,少子季方拿著手杖跟在車后.孫子長文年紀還小,就坐在車上.到了荀家,荀淑讓叔慈迎接客人,讓慈明勸酒,其馀六個兒子管上菜.孫子文若也還小,就坐在荀淑膝上.這時候太史啟奏朝廷說:“有真人往東去了.”
大學語文世說新語六則翻譯
【譯文】 陳仲舉的言論和行為是讀書人的準則,是世人的模范.他初次做官,就有志刷新國家政治.出任豫章太守時,一到郡,就打聽徐孺子的住處,想先去拜訪他.主簿稟報說:“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進官署視事.”陳仲舉說:“周武王剛戰(zhàn)勝殷,就表彰商容,當時連休息也顧不上.我尊敬賢人,不先進官署,又有什么...
世說新語第6則的翻譯。急需!!!
《世說新語》原文及翻譯(6)德行第一 陳太丘詣荀朗陵①,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②,季方持杖后從,長文尚小③,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④,慈明行酒,余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注釋」①陳太丘:陳寔(shí ),東漢人,曾作太丘長。荀朗...
概括世說新語中,王氏家族成員故事六則,
”蘭阇是胡語快樂的意思,聽罷這些胡人一塊兒笑了,于是滿座盡歡。政事第三之十五、后人當思 (原文)丞相末年,略不復省事,正封箓諾之。自嘆曰:“人言我憒憒,后人當思此憒憒。”(譯)丞相王導晚年,完全不料理政務,只是簽字畫押。自己感嘆道:“人們說我糊涂,后人會懷念我這種糊涂的。”方正...
7年級語文文言文實詞虛詞
乘,憑借今義:因為3:文義古義:詩文 今義:文章的意思4.去 古意:離開 今意:到、往5.委 古意:丟下、舍棄 今意:委屈、委托6.顧 古意:回頭看 今意:照顧7.引 古義:拉 今義:領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古文《世說新語》通假字1、尊君在不 “不”通“否” 讀fou(二聲)表示否定...
論語六則世說新語二則傷仲永虛詞有哪些
(譯)陳太丘(寔)和朋友相約外出,約定的時間是中午,可到了中午了,朋友還沒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自己走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陳元方當時七歲,正在門外玩,客人問元方:“你父親在嗎?”元方回答:“等你好久都不來,已經走了。”朋友就大怒說:“真不是人啊!和人約好出去,卻丟下...
七年級上冊論語六則、世說新語二則下面的注解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解釋:孔子說:“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嗎?”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初中語文古詩詞及文言文
【世說新語】三則,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 陳太守與友期。 陳太守與友期行,期日中。 魏武將見匈奴使。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行路難【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
語文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
他強調“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指出學習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他還提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認為通過復習舊知識可以獲取新知,甚至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孔子還強調了學習態(tài)度的重要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告誡人們既要學習又要思考,不能偏廢。在《世說新語》中,...
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重點歸納
(三)《世說新語》兩則《詠雪》一,詞語積累[內集]家庭聚會.內,指家人.集,聚集. [兒女]指子侄輩,這里指家中年輕一代人. [講論文義]講解詩文.義,道理,意義,文章表達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會兒. [欣然]高興的樣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擬]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
七年級 21課<論語>六則和22課<世說新語>二則 里面的實詞、虛詞有哪些...
論語六則地虛詞是第六則地‘三人,額。。。實 世說新語的實詞是“七”和“一”
相關評說:
齊河縣張緊: ______ 1 何晏七歲,象仙童一樣聰明智慧,魏武帝認為他很出色而很喜愛他.把何晏安置在皇宮里,想以此把他當兒子.何晏于是在地上畫出一方形,自己坐在里面.有人問他(這樣做的)原因,他回答:這是(我)姓何的的房子. 魏武帝知道了(這件事),就把他遣送出宮外了. 2 司空顧和同當代賢達在一起清談.張玄之和顧敷是他的外孫和孫子,兩人都是七歲,在坐床旁玩耍.這時聽他們談論,神情好像漠不關心.后來兩個小孩在燈下閉著眼睛,一起復述主客雙方的話,一句也沒有漏掉.顧和聽見了,離開座位,拉著他們的耳朵說:“想不到敝家族還生下這樣的寶貝!”
齊河縣張緊: ______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
齊河縣張緊: ______ 「管寧割席」的故事,載于《世說新語·德行》: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寧之所以要與他的...
齊河縣張緊: ______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
齊河縣張緊: ______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筆說》,就偷來讀.父親(發(fā)現(xiàn)后)問:“你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說:“你看《筆說》.”父親見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對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后,我傳授給你.”王羲之誠懇的請求父親:“現(xiàn)在就給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會埋沒幼年的才華.”父親很高興,于是就給了他.不到一個月,書法便大有長進.衛(wèi)夫人見了后,對擔任太常官的王策說:“羲之一定是看了《筆說》,最近看他的書法,已有了老成智慧.”淚流滿面地說:“這孩子一定會比我還有名.”晉帝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 1,勤奮努力2,少有天賦
齊河縣張緊: ______ 1、身無長物:王恭從會稽回來,王大去看望他.見到座上有六尺長的竹席,便對王恭說:“你從東邊來,本當有這種東西,可以拿一張送給我.”王恭沒有答話.王大走后,王恭立刻把自己坐的那張竹席送了過去.王恭自己已經沒有其他竹席...
齊河縣張緊: ______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 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 徐曰:"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徐孺子(徐稚)九歲的時候,曾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 如果月亮中沒有什么東西,是不是會更亮呢?" 徐回...
齊河縣張緊: ______ 原文: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寧和華歆一起鋤菜園子,掘出了一塊金子,管寧如同沒見到一樣,照常干活;華歆將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寧和華歆一起同席讀書,門外邊有官員的儀仗喧嘩而來,管寧聽而不聞照樣念書,華歆則放下書跑出去看熱鬧去了.等華歆回來,管寧已經將坐席割開,表示志趣不同,要和華歆分座.說: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齊河縣張緊: ______ 周鎮(zhèn)被罷免臨川郡守,(坐船)返回京都.船還沒到上住,停泊在清溪.王丞相前去看望他.正值夏季,突然下起大雨,(周鎮(zhèn)的)船十分狹小,漏雨又漏得很厲害,幾乎沒有可以坐的地方.王丞相說:“你怎么清廉到這種程度啊!”于是啟用周鎮(zhèn)當吳興郡守.王恭從會稽回來.王大去看望他,看到王恭坐在六尺竹席上,就對他說:“你從東邊回來,應該有這種竹席,可以送給我一張.”王恭沒說什么.王大走之后,王恭就把坐的席子送給了他.王恭沒有剩的席子,就坐在草鋪上.王大聽說之后,很吃驚,說:“我本以為你有多余的席子,才問你要的.”王恭回答說:“您不了解我王恭,我這個人是沒有多余的東西的.”
齊河縣張緊: ______ 鈡毓、鈡會二人年少時就有好名聲,十三歲時,魏文帝聽說了這件事,對他們的父親鐘繇說:“可以叫你的兩個兒子來.”于是面見魏文帝.鈡毓臉上出汗,魏文帝問道:“你為什么臉上出汗啊?”鈡毓說:“害怕得戰(zhàn)戰(zhàn)惶惶,汗如雨下.”又問鈡會:“你為什么不出汗啊?”鈡會答道:“害怕得戰(zhàn)戰(zhàn)栗栗,連汗都不敢出了.”